Echinostoma是什麼意思,Echinostoma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棘口屬
專業解析
Echinostoma 是一個在寄生蟲學領域具有重要意義的屬名,屬于扁形動物門(Platyhelminthes)、吸蟲綱(Trematoda)、複殖目(Diplostomida)、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該屬吸蟲通常被稱為棘口吸蟲。
-
詞源與形态特征:
- 其學名“Echinostoma”源自希臘語,“echinos”意為“刺猬”或“棘刺”,“stoma”意為“口”。這直接描述了該屬吸蟲最顯著的形态學特征:其頭部具有一個明顯的頭冠(head collar),頭冠邊緣環繞着一到兩圈(通常為一圈)固定的、呈放射狀排列的頭棘(collar spines)。這些頭棘是其重要的分類依據,不同種的棘口吸蟲其頭棘的數量和排列方式存在差異。
- 成蟲形态通常為長葉片狀,體表可能覆蓋小刺。具有兩個發達的吸盤:位于體前端的口吸盤(oral sucker)和位于體中腹面的腹吸盤(ventral sucker),後者通常較大且靠近口吸盤。
-
生物學特性與生活史:
- 終宿主: Echinostoma 種類繁多,其終宿主範圍廣泛,主要寄生在鳥類(如水禽、雞)和哺乳動物(如鼠類、犬、貓、豬、靈長類以及人類)的小腸内。
- 中間宿主: 生活史複雜,需要兩個中間宿主。
- 第一中間宿主: 通常是淡水螺類(如椎實螺、扁卷螺等)。蟲卵在水中孵出毛蚴,毛蚴侵入螺體,發育為胞蚴、母雷蚴、子雷蚴,最終産生大量尾蚴。
- 第二中間宿主: 尾蚴從螺體逸出,在水中遇到合適的第二中間宿主并侵入其體内形成囊蚴。第二中間宿主種類多樣,包括淡水螺類(同種或不同種螺)、雙殼貝類(如蚌、蚬)、蝌蚪/蛙類以及魚類。
- 感染途徑: 終宿主(包括人)主要通過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第二中間宿主(如螺、蚌、蝌蚪、蛙、魚)而感染。囊蚴在終宿主腸道内脫囊,發育為成蟲并寄生。
-
緻病性與醫學重要性:
- 部分 Echinostoma 種類(如 Echinostoma ilocanum, Echinostoma revolutum, Echinostoma hortense 等)是人獸共患寄生蟲,可引起棘口吸蟲病(Echinostomiasis)。
- 成蟲寄生于小腸,其頭棘和體表小刺可對腸黏膜造成機械性損傷,吸盤吸附也可導緻局部炎症、充血、水腫甚至點狀出血或淺表潰瘍。
- 感染後的臨床症狀通常與感染蟲荷有關,輕者可能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如輕度腹痛、腹瀉、消化不良);重者可能出現明顯的腹痛、腹瀉(可為黏液便)、惡心、嘔吐、食欲不振、乏力、消瘦等。慢性感染可能導緻營養不良。
-
流行病學與分布:
- 人類棘口吸蟲病主要呈地方性流行,多見于亞洲地區(如韓國、日本、中國、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部分種類在非洲和美洲也有報道。
- 流行與當地居民特殊的飲食習慣密切相關,如生食或半生食淡水螺、蚌、蝌蚪、蛙等。在某些地區,特定的螺類菜肴(如韓國的一種生螺沙拉)是重要的感染來源。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資料
“Echinostoma”是生物學中一個屬名,屬于扁形動物門(Platyhelminthes)吸蟲綱(Trematoda)的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以下是關于該屬的詳細解釋:
1.分類學地位
- 屬名含義:源自希臘語,“echinos”意為“刺”或“棘”,“stoma”意為“口”,合指其頭部環繞的冠狀結構(頭冠)上分布的小棘(頭棘)。
- 分類層級:屬(Genus),下屬多個物種,例如:
- Echinostoma revolutum(卷棘口吸蟲)
- Echinostoma chloropodis(骨頂棘口吸蟲)
- Echinostoma uitalica(肥胖棘口吸蟲)。
2.形态特征
- 頭冠與頭棘:成蟲頭部具頭冠,邊緣排列一圈或兩圈頭棘,是鑒别不同物種的關鍵特征。
- 體型:成蟲體長通常為幾毫米至十幾毫米,呈扁平葉片狀,體表覆蓋角質層。
3.宿主與寄生方式
- 中間宿主:幼蟲期主要寄生于淡水螺類(如椎實螺)。
- 終宿主:成蟲多寄生于鳥類(如鴨類)和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的腸道内,通過吸附腸壁攝取營養。
4.感染與疾病
- 感染途徑:人類可能因生食含囊蚴的螺類、魚類或兩栖動物而感染。
- 緻病性:感染後可引發“棘口吸蟲病”(Echinostomiasis),症狀包括腹痛、腹瀉等,嚴重時導緻腸黏膜損傷。
5.研究意義
- 作為寄生蟲模型,用于研究宿主-寄生蟲相互作用及防控策略。
若需了解具體物種的形态差異或流行病學數據,可參考寄生蟲學專著或權威數據庫(如NCBI Taxonomy)。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