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t Germany是什麼意思,East Germany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東德
例句
Willy Brandt made history by visiting East Germany in 1970.
威利·勃蘭特1970年對東德的訪問創造了曆史。
The agent spied for East Germany for more than twenty years.
該特工為東德從事了二十多年的間諜活動。
Their hope was that a new and better East Germany could be born.
他們的希望是一個全新更好的東德能誕生。
With unification, East Germany was subsumed by capitalist West Germany.
統一後,東德被歸入資本主義的西德。
In East Germany the people were luckier.
不過在當時東德的人更幸運一些。
專業解析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簡稱DDR),通稱“東德”,是1949年至1990年間存在于中歐的社會主義國家。其領土包括現今德國東部五州,首都設于東柏林。東德在冷戰時期作為蘇聯陣營成員,與聯邦德國(西德)形成意識形态對立的兩個政權,直至1990年10月3日通過《統一條約》并入聯邦德國。
曆史背景
東德于1949年10月7日由蘇聯占領區成立,直接響應同年西德在美英法占領區建立聯邦德國的政治格局。這一分裂源自二戰後期盟軍對納粹德國的分區占領政策,以及冷戰初期東西方陣營的對抗加劇(來源:德國聯邦檔案館。1990年兩德統一前,東德人口約1,670萬,國土面積108,333平方公裡。
政治經濟特征
- 政治體制: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由統一社會黨(SED)長期執政,國家安全機構“斯塔西”以嚴密監控體系著稱(來源:國際曆史學會
- 經濟模式:推行計劃經濟體制,重點發展重工業和機械制造,人均GDP在1980年代約為西德的1/3
- 社會管控:1961年建造的柏林牆成為冷戰标志,通過《射擊令》限制公民自由遷徙
國際關系與統一進程
東德作為華沙條約組織成員,在外交上承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1989年柏林牆倒塌事件觸發政權更疊,1990年通過“2+4條約”實現主權移交(來源:德國聯邦議院檔案。統一後原東德地區實施市場經濟轉型,相關曆史研究可參考歐洲當代史研究中心公開文獻。
網絡擴展資料
East Germany(東德)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與曆史背景
- 全稱: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GDR),是1949年至1990年間存在于歐洲中部的社會主義國家,由二戰後的蘇聯占領區演變而來。
- 地理範圍:位于德國東部,首都為東柏林(East Berlin)。其成立與冷戰格局密切相關,蘇聯為對抗西方陣營(如美國、英國、法國支持的西德)而扶持東德政權。
- 消亡時間: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後并入聯邦德國(西德)。
2. 經濟模式與特征
- 計劃經濟體制:仿照蘇聯模式,實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經濟,企業以“人民企業”(Volkseigener Betrieb)為主,由國家統一管理生産、分配和銷售。
- 經濟成就與問題:
- 初期優勢:繼承二戰前德國東部的工業基礎和技術人才,曾是社會主義陣營中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如1960年代家庭電器普及率遠超中國)。
- 後期困境:生産效率低下、技術落後,依賴對西德貿易導緻債務危機。産品缺乏國際競争力,糧食長期短缺,需通過“德國内部貿易”進口西德商品。
- 灰色市場:為解決物資短缺,民間形成非官方交易網絡,部分以硬通貨(如西德馬克)結算。
3. 社會與政治體制
- 意識形态:以馬克思列甯主義為指導,由社會主義統一黨(SED)一黨專政,強調與蘇聯的同盟關系。
- 國家認同:試圖構建“社會主義民族國家”身份,淡化傳統德國文化(如拆除普魯士曆史建築),但民衆仍普遍認同“德國人”身份。
- 居民生活:社會福利較平均,但物質條件遠落後于西德。1980年代末人均GDP約1.1萬美元(相當于中國2020年水平),但缺乏消費選擇。
4. 與西德及國際社會的關系
- 兩德互動:
- 1971年前,西德不承認東德政權合法性,但雙方維持“德國内部貿易”,東德對西德經濟依賴日益加深。
- 1970年代後,通過文化交流、親屬探訪等緩和關系,但東德嚴格限制公民自由流動(如1989年12萬移民申請被拒)。
- 國際地位:參與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CSCE),籤署《赫爾辛基最終法案》,但人權承諾流于表面。
5. 消亡原因與遺産
- 直接原因:1989年蘇聯放棄對東德的支持,加之民衆對經濟停滞和政治壓迫的不滿,引發大規模抗議和柏林牆倒塌。
- 長期影響:
- 經濟轉型困境:兩德統一後,東德地區經曆去工業化、高失業率,依賴聯邦政府巨額補貼,至今仍是德國極右翼勢力(如AfD黨)的溫床。
- 文化記憶:東德曆史成為反思計劃經濟、極權體制的重要案例,其“平均主義”社會模式亦引發争議。
與其他概念的辨析
- 與“西德”:東德為蘇聯陣營成員,西德(聯邦德國)屬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兩者意識形态、經濟制度對立。
- 與“雅利安人”等種族概念無關:東德是政治實體,而雅利安人屬印歐語系族群的曆史文化概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東德經濟數據或兩德統一細節,可查閱相關檔案或曆史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