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daɪnə,sɔ:z/ 美:/''daɪnə,sɔrz/
單數 dinosaur
高中,CET6,考研,TOEFL,GMAT
n. [古生] 恐龍(dinosaur的複數形式);恐龍類
Some dinosaurs had only rudimentary teeth.
有些恐龍隻有未充分長成的牙齒。
The mania for dinosaurs began in the late 1800s.
恐龍熱興起于19世紀晚期。
Birds are widely believed to have evolved from dinosaurs.
鳥類普遍被認為是從恐龍進化而來的。
Recent, more dramatic use of CGI was seen in Walking With Dinosaurs.
最近,在“與恐龍同行”中能看到更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計算機顯示影像的應用。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mammals took over from dinosaurs 65 million years ago.
有人提出哺乳動物是在6 500萬年前取代恐龍的。
恐龍(dinosaurs)是一類生活在中生代(約2.3億年前至6600萬年前)的爬行動物,屬于雙孔亞綱蜥臀目和鳥臀目。其名稱源自希臘語“deinos”(恐怖的)和“sauros”(蜥蜴),最早由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于1842年命名。以下是該詞的核心内涵及科學解釋:
分類與特征
恐龍分為兩大目:蜥臀目(如霸王龍、梁龍)和鳥臀目(如三角龍、劍龍)。其典型特征包括直立行走姿勢、髋關節結構與現代爬行動物不同,部分物種體表覆蓋羽毛。根據《自然》期刊研究,部分獸腳類恐龍演化出中空骨骼和高效呼吸系統,成為鳥類祖先的直接證據。
生存與滅絕
恐龍統治地球超過1.6億年,但在白垩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中消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通過墨西哥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研究證實,小行星撞擊引發的氣候劇變是主因。同時,印度德幹高原火山爆發導緻的長期環境壓力也被《科學》期刊列為輔助因素。
現代關聯性
根據史密森學會的基因組分析,現代鳥類是獸腳類恐龍的後代,這一結論通過始祖鳥等過渡化石的羽毛和骨骼結構得以驗證。倫敦自然曆史博物館的标本顯示,近鳥龍等物種已具備飛行相關生理結構。
文化意義
恐龍研究推動了對地球曆史、生物演化和生态系統的理解。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的“蘇”(霸王龍化石)等标志性發現,為公衆建立了古生物學的科普橋梁。
“Dinosaurs”(恐龍)是生活在中生代(約2.3億年前至6600萬年前)的一類已滅絕的爬行動物,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恐龍是史前脊椎動物,屬于爬行綱中的蜥臀目和鳥臀目。它們曾統治地球超過1.6億年,體型差異極大,小如雞(如近鳥龍),大如藍鲸(如阿根廷龍)。
詞源與發現
英文“dinosaur”源自希臘語“deinos”(恐怖的)和“sauros”(蜥蜴),由英國科學家理查德·歐文于1842年命名。最早的化石記錄可追溯至19世紀初。
主要特征
滅絕事件
約6600萬年前的白垩紀末期,小行星撞擊(墨西哥希克蘇魯伯隕石坑)與火山活動導緻氣候劇變,75%物種滅絕,非鳥恐龍消失,僅部分演化為現代鳥類。
文化與科學意義
恐龍是古生物學研究重點,揭示了生物演化與滅絕規律。在流行文化中,它們常作為神秘與力量的象征,如電影《侏羅紀公園》系列。
擴展知識:現代鳥類被認為是獸腳類恐龍的後代,因此嚴格來說,恐龍并未完全滅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