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ˈdeɪnɡeld/
n. 丹麥稅賦;丹麥金
Danegeld是公元9至11世紀英格蘭為應對維京人侵襲而征收的一種特殊稅賦,字面意為"丹麥金"(Dane指丹麥人,geld在古英語中表示"付款")。該稅收最初以金銀形式繳納,後發展為土地稅,深刻影響了英格蘭早期財政體系的形成。
英國曆史學家David Carpenter在《企鵝英國史》中指出,Danegeld最早可追溯至阿爾弗雷德大帝時期(871-899年),當時威塞克斯王國為換取維京艦隊停止侵襲,支付了約3,000磅白銀。根據《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記載,991年埃塞爾雷德國王為應對奧拉夫·特裡格維松的艦隊,首次系統性征收了10,000羅馬磅(約3,300公斤)白銀。
牛津大學中世紀史教授John Blair強調,這項稅收在克努特大帝統治時期(1016-1035年)演變為常規土地稅,按海德(hide,土地面積單位)征收,成為王室重要財源。1086年《末日審判書》顯示,諾曼征服後該稅仍被保留,但逐漸被"犁頭稅"等新型稅種取代。
Danegeld是一個曆史術語,其核心含義是中世紀英格蘭為應對維京人入侵而征收的稅賦,具體解釋如下:
定義與詞源
該詞源于古英語,字面意為“丹麥貢金”(Dane tribute),指盎格魯-撒克遜時期英格蘭向維京入侵者支付的款項,以避免遭受襲擊或換取和平。其英式發音為[ˈdeinˌɡeld],美式發音為[ˈdenˌɡɛld]。
曆史背景
最初是9-11世紀英格蘭統治者(如阿爾弗雷德大帝)為應對維京人威脅而采取的臨時性對策,通過征收金銀或糧食來“買斷”維京人的掠奪行為。這一做法後來逐漸演變為常規土地稅,甚至延續到諾曼征服之後。
社會意義演變
盡管Danegeld最初帶有屈辱性貢賦性質,但在實踐中發展出雙重作用:一方面暴露了王權對軍事威脅的妥協,另一方面也成為中世紀英格蘭中央集權財政體系的早期雛形。
現代用法延伸
現代英語中,該詞有時被借喻為“被迫支付的保護費”,但主要仍作為曆史學術術語使用。其相關詞組包括Danelaw(丹麥法區)等維京時代專有名詞。
gentlemenhonestyface up to sthcircumspectinhumaneunwarrantedentreesHolaJessicabump upcentral heatinggross marginpork pieprevailing windrich manAmiiformesangiorrbagiaAquilaassignerbournoniteboustaybrachialgiacreakdesminhaulwayhemoglobinopathyhordeinhyposynergiainexpedientlymerceris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