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地質] 旋回層;[地質] 韻律層;周期沉積
n.|rhythmite;[地質]旋回層;韻律層;周期沉積
Cyclothem是沉積地質學中的專業術語,指一套具有旋回性特征的沉積岩層序,通常表現為不同岩性(如砂岩、頁岩、石灰岩、煤層)在垂直剖面上規律性重複出現。該概念由美國地質學家Harold R. Wanless和Francis P. Shepard于1932年首次系統描述,主要應用于石炭紀-二疊紀地層研究。
其形成機制與海平面波動密切相關:當海平面上升時形成淺海相石灰岩,下降時則發育三角洲砂岩和沼澤相煤層。這種韻律性沉積被認為是冰川消長、構造運動或氣候變化共同作用的結果。典型實例包括美國伊利諾伊盆地的地層剖面,其中包含超過50個可識别的旋回單元。
現代沉積學研究表明,完整cyclothem的理想序列包含10種岩性單元,自下而上依次為:基底侵蝕面、砂岩、非海相頁岩、根土岩、煤層、湖泊相頁岩、海相灰岩、黑色頁岩、燧石層及頂部侵蝕面。這種模式為分析古環境變遷提供了重要依據。
主要參考文獻:
cyclothem(旋回層)是地質學中用于描述特定沉積地層結構的術語,其核心含義和背景如下:
定義與形成機制
cyclothem指在周期性沉積過程中,因環境變化(如海平面升降、氣候波動等)形成的一系列不同岩石組合的地層單元。例如,海陸交互相區域中,海水進退會導緻砂岩、頁岩、煤層等岩層交替出現,構成重複的沉積序列。
詞源與提出背景
該詞由美國地質學家J.M.韋勒于1930年提出,源自希臘語“cyclos”(意為旋回)和“them”(意為沉積)。韋勒在研究北美賓夕法尼亞紀地層時發現這一規律,并用于解釋煤系地層的形成。
典型分布與地質意義
經典案例廣泛分布于北美、歐洲及中國華北地區的晚石炭世地層中。這些旋回層對分析古環境變遷、劃分地層年代以及煤炭等資源勘探具有重要價值,例如華北地區煤層常與旋回層中的特定岩相相關聯。
結構特征
一個完整的cyclothem通常包含從粗粒砂岩(河流或濱海沉積)到細粒頁岩(深海沉積),再到煤層(沼澤環境)的序列,反映沉積環境從淺到深再回歸的變化過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