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算機斷層掃描
Optical CT is a new technique of computed tomography.
光學CT是一種新型的計算機斷層成像技術。
One big advance has been in the use of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其中一項業已投入使用的進展是計算機斷層掃描血管造影術。
Cranial computed tomography may reveal the pituitary fossa to be small.
計算機顱側體層攝影可以顯示垂體窩變小。
Tests, such as a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 may also reveal signs of injury.
計算機斷層掃描等檢測也可能揭示損傷迹象。
Study Design. Reliability study comparing computed tomography (CT) to biomechanics.
研究設計:對比CT和生物力學的可靠性研究。
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簡稱CT)是一種結合X射線與計算機處理技術的醫學成像方法,能夠生成人體内部結構的三維斷層圖像。其核心原理是通過X射線束圍繞人體旋轉,探測器記錄不同角度的衰減數據,再由計算機算法重建出橫斷面圖像。該技術由英國工程師Godfrey Hounsfield于1971年首次實現,并因此獲得197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CT設備主要由三部分組成:(1)X射線發生器,用于發射可控強度的射線束;(2)探測器陣列,負責捕捉穿透人體後的殘餘輻射;(3)圖像處理系統,運用濾波反投影算法将原始數據轉化為可視圖像,其數學表達式可表示為: $$ f(x,y) = int{0}^{2pi} int{-infty}^{infty} P(theta,s) cdot h(s' - s) , ds , dtheta $$ 其中$P(theta,s)$為投影數據,$h$為濾波函數。
在臨床應用中,CT掃描具備以下優勢:高空間分辨率(可達0.5mm層厚)、快速成像能力(單器官掃描可在5秒内完成),以及出色的密度分辨力(可區分0.3%的密度差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CT技術使顱腦損傷診斷準确率提升至98%,肺癌早期檢出率提高40%。當前該技術已拓展至心血管成像、腫瘤放射治療規劃等前沿領域。
Computed Tomography(CT,計算機斷層掃描)是一種醫學成像技術,通過X射線和計算機處理生成人體内部結構的橫斷面圖像。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源分解
工作原理
使用旋轉的X射線管圍繞患者拍攝數百張不同角度的投影數據,計算機通過數學算法(如濾波反投影算法)重建出斷層圖像。其核心公式可簡化為:
$$
mu(x,y) = int{0}^{2pi} int{-infty}^{infty} P(theta,s) cdot w(theta,s) , ds , dtheta
$$
其中$mu$表示組織衰減系數,$P$為投影數據,$w$為濾波函數。
臨床應用
技術優勢
相比普通X光片,CT具有更高的密度分辨率(可區分0.5%的密度差異),掃描層厚可達0.5mm,支持多平面重組(MPR)和三維重建。
安全考量
單次胸部CT輻射劑量約7mSv(相當于2年自然本底輻射),采用疊代重建技術可降低30-50%劑量。孕婦、兒童等敏感人群需謹慎使用。
現代CT設備已發展到512排探測器,實現心髒冠脈的凍結成像,掃描速度可達0.24秒/圈。近年來能譜CT的出現更實現了物質分離和虛拟單能譜成像等突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