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kliːvaɪt/
n. [礦物] 钇鈾礦
n.|nivenite;[礦物]钇鈾礦
cleveite(克利夫礦)是一種稀有的含鈾礦物,屬于瀝青鈾礦的變種,化學成分主要為二氧化鈾(UO₂),常含有钍、稀土元素及氦等成分。該礦物于1874年由瑞典化學家佩爾·特奧多爾·克利夫(Per Teodor Cleve)在研究挪威礦石時首次發現并命名。
克利夫礦在科學史上具有特殊意義。1895年,英國科學家威廉·拉姆齊通過加熱克利夫礦發現了元素氦,這是人類首次在地球礦物中确認氦的存在。其晶體結構呈立方晶系,顔色通常為黑色或深褐色,具有放射性,主要存在于花崗偉晶岩和熱液礦床中。
根據國際礦物學協會(IMA)分類,克利夫礦現被視為鈾石(uraninite)的含钍變種。現代研究表明,其氦含量與鈾-238的α衰變過程直接相關,這一特性使其成為研究放射性同位素衰變鍊的重要樣本。目前主要産地包括挪威康斯堡、加拿大班克羅夫特地區以及馬達加斯加的某些鈾礦床。
Cleveite(钇鈾礦)是一種含鈾的放射性礦物,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Cleveite是鈾礦物的一種,主要成分為二氧化鈾(UO₂),并含有約10%的钇和其他稀土元素雜質。它屬于晶質鈾礦(Uraninite)的不純變種。
物理與化學特性
産地與發現
該礦物最早發現于挪威,其英文名“Cleveite”可能源自瑞典化學家Per Teodor Cleve,但具體命名來源需進一步考證。
應用與意義
作為鈾礦,它在核能研究和放射性元素提取中具有曆史意義,但現代工業中更純淨的鈾礦物使用更廣泛。
其他說明
中文譯名“钇鈾礦”直接體現了其成分特點(含钇和鈾)。若需更專業的礦物學數據,可參考地質學文獻或權威礦物數據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