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鳥] 鹳科
Ciconiidae(鹳科)是鳥類分類學中的一個科,屬于鹳形目(Ciconiiformes)。該科包含約19種大型涉禽,廣泛分布于全球溫帶和熱帶地區,以濕地、沼澤和開闊平原為主要栖息地。鹳科鳥類的典型特征包括長腿、長頸和長而粗壯的喙,適合在淺水中捕食魚類、兩栖類及小型哺乳動物。
從形态學角度看,鹳科成員體長可達150厘米,翼展超過2米。羽毛多呈黑白兩色,部分種類頭部或頸部裸露皮膚呈鮮豔色彩(如非洲秃鹳)。其飛行特征顯著,頸部伸展平直前伸,區别于鹭科鳥類飛行時頸部彎曲的姿态。
在生态系統中,鹳科鳥類扮演頂級捕食者角色。歐洲白鹳(Ciconia ciconia)的遷徙行為尤為著名,每年往返于歐亞大陸與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遷徙距離可達2萬公裡。部分種類如東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主要威脅來自栖息地喪失。
文化象征方面,鹳科鳥類在多國文化中具有特殊意義。例如德國傳統将白鹳視為嬰兒送子鳥,而東亞文化中常将鹳與長壽、吉祥相聯繫。這種文化關聯性在民俗學研究中有詳細記載。
參考資料:
Ciconiidae是生物學分類中的科名,對應中文"鹳科",屬于鹳形目(Ciconiiformes)。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Ciconiidae指一類大型水鳥的科級分類單元,包含鹳屬、鹮鹳屬、秃鹳屬等12個屬,全球共有19種。典型特征包括長而粗壯的喙、長腿,栖息于濕地環境。
形态與習性
鹳科鳥類體長可達1.2米,以魚類為主食,兼食蛙類、昆蟲等。巢穴多建于高大樹木或岩石上,部分種類(如歐洲白鹳)因在人類居住區築巢而被賦予文化象征意義,如西方傳說中"送子鳥"的形象。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溫帶和熱帶地區,非洲與亞洲南部物種最豐富。我國有黑鹳、東方白鹳、白頭鹮鹳和秃鹳等4-5種,其中東方白鹳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詞源與翻譯
該詞源自拉丁語,後綴"-idae"表示動物科名。英語例句中可直接用"Ciconiidae"指代鹳科(如:Storks belong to the family Ciconiidae),中文譯名統一為"鹳科"。
注:如需更詳細的物種名錄或演化關系,建議查閱鳥類學專業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