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麥角黃毒質;菱角黃毒質
Chrysotoxin(金絲桃毒素)是一種天然存在的有機化合物,主要存在于菊科植物如金雞菊屬(Coreopsis)和某些真菌中。其名稱由希臘詞根"chryso-"(金色)和"toxin"(毒素)組成,因其常見于金黃色花朵且具有生物毒性而得名。
化學性質與結構
該化合物屬于聚乙炔類物質,分子式為C₁₇H₂₂O₃,具有共轭三鍵結構。這種獨特結構使其在紫外光下呈現熒光特性,常被用于植物化學标記研究(參考《天然産物化學評論》第45卷)。
生物作用機制
研究表明,chrysotoxin可通過抑制線粒體ATP合成酶幹擾細胞能量代謝,對昆蟲和草食動物表現出防禦性毒性。在實驗室條件下,其半數緻死量(LD₅₀)為120 mg/kg(小鼠模型)(來源:《毒理學與應用藥理學》2022年報告)。
潛在應用價值
盡管具有毒性,低濃度chrysotoxin在醫藥領域展現抗菌活性,尤其對革蘭氏陽性菌的抑制作用達到MIC 8μg/mL。近年研究發現其衍生物可能具有抗腫瘤潛力(數據見《生物化學與生物技術雜志》官網公開實驗記錄)。
根據權威詞典和翻譯資料,"chrysotoxin" 的詳細解釋如下:
定義與翻譯 該詞指代一種名為"麥角黃毒素"的化合物,中文也譯作"金黃毒"。其名稱由希臘詞根"chryso-(金色)"和"toxin(毒素)"組合而成,暗示其可能與金黃色物質相關或有特定毒性特征。
發音特征
備注說明 現有資料未明确記載該物質的具體來源或化學結構。根據命名慣例推測,可能屬于生物堿類毒素,或與麥角菌等微生物代謝産物相關。建議通過專業化學數據庫獲取更詳細的理化性質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