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erwort是什麼意思,butterwort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n. 捕蟲堇屬植物
例句
Many of the world's 675-plus carnivorous species set passive traps. A bun-size butterwort bristles with gluey hairs that ensnare insects until digestive juices do their work.
食肉植物約有675多種,很多都會守株待兔。一株面包大小的捕蟲瑾,膠質茸毛,全部展開,引誘昆蟲,直至分泌消化液,才合攏。
專業解析
Butterwort(中文常譯為“捕蟲堇”或“黃油草”)是茅膏菜科(Lentibulariaceae)中捕蟲堇屬(Pinguicula) 植物的統稱。這類植物具有以下核心特征和生态習性:
- 食蟲特性:Butterwort 是典型的食蟲植物。其葉片表面覆蓋着細小的腺毛,能分泌粘稠的消化液(類似“黃油”質地,這也是其英文名“butterwort”的由來)和香甜的蜜露。當小型昆蟲(如蚊蚋、果蠅等)被蜜露吸引落在葉片上時,會被粘液困住。隨後,植物會分泌消化酶分解昆蟲,吸收其中的養分(主要是氮和磷)。
- 形态特征:通常為小型多年生草本植物。葉片常呈蓮座狀基生,形态多為匙形或長橢圓形,肉質或柔軟,顔色常為淡綠色或黃綠色。在適宜條件下,葉片表面會呈現濕潤、油亮的光澤(即粘液層)。花朵通常單生于細長的花葶頂端,花色多樣(如紫色、白色、黃色、藍色等),花形類似紫羅蘭或堇菜,這也是中文名“捕蟲堇”的來源。
- 生存策略:這種食蟲習性是對其原生貧瘠環境(如酸性沼澤、潮濕岩壁、貧瘠草地)的一種適應。這些環境缺乏植物生長所需的氮、磷等關鍵營養元素,通過捕食昆蟲補充養分是其生存的關鍵策略。
- 分布:捕蟲堇屬植物廣泛分布于北半球溫帶、寒帶以及中美洲的高山地區,部分種類也見于南美洲北部。不同種類適應不同的微環境,如濕地、岩生環境等。
權威來源參考:
- 植物分類學專著與數據庫:捕蟲堇屬(Pinguicula)的分類、形态和基本生物學特性在權威植物分類學著作(如《中國植物志》、《Flora of North America》)和國際認可的植物數據庫(如 Kew Science 的 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中有詳細記載。這些資料确認了其屬于茅膏菜科及其食蟲特性。
- 食蟲植物研究機構與學會:國際食蟲植物協會(International Carnivorous Plant Society)等專業組織在其網站和出版物中提供了關于捕蟲堇捕蟲機制、栽培和分類的詳細信息,是研究食蟲植物的核心資源。
- 植物園與保護機構:許多擁有食蟲植物收集的知名植物園(如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美國密蘇裡植物園)在其科普資料和活植物展示中會介紹捕蟲堇的生态習性和保護狀況,具有較高的公衆可信度。
- 生态學與植物生理學研究文獻:關于捕蟲堇捕蟲機制(腺毛分泌、消化過程)及其在貧瘠生境中適應性的研究,發表在植物學、生态學期刊上,提供了科學依據。
網絡擴展資料
butterwort 是一個植物學術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butterwort 指捕蟲堇屬植物(學名:Pinguicula),屬于食蟲植物的一種。其名稱源于葉片表面分泌的黏液,能吸引并消化小型昆蟲,補充生長所需的營養。
2.形态特征
- 葉片:基生蓮座狀排列,表面覆蓋黏性腺體,用于捕捉昆蟲。
- 花朵:通常為紫色、黃色或白色,形态鮮豔且引人注目。
- 生長環境:多分布于沼澤、濕地等貧瘠土壤環境。
3.詞源與中文翻譯
- 英文詞源:可能源于葉片質地類似黃油(butter)的觸感,加上古英語“wort”(意為植物)。
- 中文譯名:直譯為“捕蟲堇”,因其捕蟲特性與堇菜科植物形态相似而得名。
4.擴展信息
捕蟲堇屬包含約80個物種,部分品種被用于園藝觀賞。其獨特的食蟲機制常作為植物適應性研究的案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物種或分布,可參考植物學專業資料或相關網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