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古生] 雷獸超科
Brontotherioidea(雷獸總科)是已滅絕的哺乳動物類群,屬于奇蹄目(Perissodactyla),其下最具代表性的科為雷獸科(Brontotheriidae)。這類動物生存于約5600萬年至3400萬年前的始新世,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和亞洲。其名稱源自希臘語“brontē”(雷電)和“thērion”(野獸),因其體型龐大且頭部常具有獨特的骨質角狀結構而得名。
雷獸總科成員體型較大,成年個體體長可達2.5米,肩高約2米,體重接近2噸。它們的頭骨前端常發育出分叉或成對的骨質突起,可能用于種内競争或展示。牙齒結構顯示其為植食性動物,以柔軟植物為主食。雷獸的四肢粗短,腳趾末端為蹄狀,與現代犀牛有趨同演化特征,但二者親緣關系較遠。
雷獸起源于始新世早期,早期種類體型較小,後逐漸演化出巨型物種。化石記錄表明,它們在漸新世初期因氣候變化和植被類型轉變(如硬葉植物增加)導緻食物短缺而滅絕。這一過程與同時期其他奇蹄目類群的衰退趨勢一緻。
雷獸化石對研究始新世生态系統和大陸遷移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北美洲與亞洲雷獸化石的相似性,支持了當時白令陸橋存在的假說。此外,其角狀結構的演化模式為生物性狀的適應性提供了案例。
"Brontotherioidea"是古生物學中的專業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 核心釋義 該詞在英語中音譯為"雷獸超科",屬于奇蹄目下的已滅絕哺乳動物類群。其名稱源自希臘語詞根組合:"bronto-"(意為雷聲)和"therioidea"(獸形),因這類生物頭骨常帶有類似閃電形狀的骨質突起而得名。
2. 生物特征 雷獸超科成員體型龐大(肩高可達2.5米),生存于5600萬至34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時期。其顯著特征包括:
3. 學術應用 該術語常見于古生物學文獻,用于描述雷獸類化石的分類研究。需注意該詞屬于高階分類單元,其下包含多個科屬,如Brontotheriidae(雷獸科)等。
目前可确認的權威信息顯示,該詞在中文文獻中統一采用"雷獸超科"的譯法。如需更詳細的古生物特征描述,建議查閱專業地質年代表或古脊椎動物學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