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zhnev是什麼意思,brezhnev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n. 布裡茲涅夫
n. (Brezhnev)人名;(俄)勃列日涅夫
例句
Leonid Brezhnev and PW Botha are consigned to the dustbin of history.
勃列日涅夫和博塔都被扔進曆史的垃圾堆中。
Leonid Brezhnev becomes the Hero of the Soviet Union for the fourth time.
勃列日涅夫第四次成為蘇聯的英雄。
Another blare of trumpets signaled that the limousine carrying Brezhnev had entered the Southwest Gate.
在又一陣軍號聲中,勃列日涅夫的小轎車進入西南門。
Brezhnev, similarly attired, collected me in a jeep driven, I was grateful to notice, by a game warden.
勃列日涅夫穿着類似的裝束,接我上了吉普車。我注意到,吉普車是由一名獵場管理員駕駛的。
Most Russians remember the Brezhnev years as a painfully lengthy period of 'zastoi' -stagnation and decay.
大多數俄羅斯人都還記得勃列日涅夫時期痛苦而漫長的“zastoi”——停滞和衰退——歲月。
專業解析
勃列日涅夫(Brezhnev) 指蘇聯政治家列昂尼德·伊裡奇·勃列日涅夫(Leonid Ilyich Brezhnev)(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他是蘇聯曆史上任期最長的領導人之一,于1964年至1982年擔任蘇聯共産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66年前為第一書記),并于1977年起兼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國家元首)。
詳細含義與曆史背景:
-
政治生涯與統治時期:
- 勃列日涅夫在1964年參與策劃了推翻尼基塔·赫魯曉夫的政變,隨後成為蘇共最高領導人。他的統治時期(1964-1982)被稱為“勃列日涅夫時代”或“停滞時期”。
- 該時期以政治穩定、官僚體制固化、經濟增速放緩、意識形态保守以及特權階層(“nomenklatura”)的壯大為特征。
- 他推行“幹部隊伍穩定”政策,導緻高層領導層老齡化且缺乏活力。
-
主要政策與影響:
- 外交政策與冷戰: 勃列日涅夫時期是冷戰的高峰期。他推行“勃列日涅夫主義”,宣稱蘇聯有權幹涉其衛星國内部事務以維護社會主義制度(如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同時,他推動了與美國之間的“緩和”(Détente)政策,籤署了包括《限制戰略武器條約》(SALT I)在内的重要軍控協議。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是其任期的重大事件,标志着緩和政策的終結并加劇了冷戰對抗。
- 國内經濟: 經濟上依賴石油和天然氣出口,重工業優先,忽視輕工業和農業,導緻消費品短缺和生活水平提升緩慢。計劃經濟體制的僵化問題日益嚴重。
- 軍事建設: 在其領導下,蘇聯進行了大規模的軍備擴張,使蘇聯在戰略核力量上達到與美國大緻相當的水平,常規軍事力量也極為龐大,但給國民經濟帶來沉重負擔。
-
遺産與評價:
- 勃列日涅夫的長期統治被認為是蘇聯走向衰落的起點。其政策導緻的經濟停滞、政治腐敗、社會問題積累為後來的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埋下了伏筆,并最終加速了蘇聯的解體。
- 他在國際上以強硬姿态維護蘇聯勢力範圍,但也因緩和政策獲得一定聲譽。入侵阿富汗則成為其外交的重大敗筆。
- 其個人晚年健康狀況惡化,領導力下降,成為蘇聯政治僵化的象征。
參考資料來源:
網絡擴展資料
Brezhnev(勃列日涅夫)是蘇聯政治人物的姓氏,全名為列昂尼德·伊裡奇·勃列日涅夫(Leonid Ilyich Brezhnev)。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指代人物:專指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1906-1982),曾任蘇聯共産黨中央***總書記(1964-1982)和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即國家元首,1977-1982)。
- 詞源:該詞為姓氏音譯,源自俄語“Бре́жнев”。
2.發音
- 英語音标:英音 [ˈbreʒnef, -njɪf],美音 [ˈbrɛʒnɛf, -njɪf];口語中也可讀作 [bre'nev]。
3.曆史背景
- 政治生涯:勃列日涅夫是蘇聯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領導人之一,主導了“勃列日涅夫時代”(1964-1982),推行“勃列日涅夫主義”,主張對社會主義陣營國家進行有限主權幹預。
- 晚年形象:部分資料提到他晚年健康狀況惡化,但仍試圖維持權力和享受生活。
4.其他相關
- 文化引用:在英語中,該詞通常僅用于曆史或政治語境,不用于日常交流。例如,部分文獻會提及“Brezhnev Doctrine”(勃列日涅夫法則),即1968年蘇聯對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軍事幹預理論依據。
提示:如需更完整的生平或政策分析,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蘇聯相關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