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brə'kɪstəkrəʊn/ 美:/'brə'kɪstə,kron/
n. 最速落徑;[數] 捷線
Brachistochrone(最速降線)是一個物理學和數學中的經典問題,指在重力場中連接兩點的曲線,使得質點沿該路徑無摩擦自由下滑所需時間最短。該詞源于希臘語"brachistos"(最短)和"chronos"(時間),最早由伽利略在1638年提出猜想,後被約翰·伯努利在1696年通過變分法證明其解為擺線(cycloid)。
核心特征與原理:
數學解為擺線方程:參數方程可表示為
$$x = r(θ - sinθ)$$
$$y = r(1 - cosθ)$$
該曲線具有等時性,即無論起點位置如何,下滑時間僅與垂直高度差相關。
物理意義:結合動能定理與費馬原理,證明最短時間路徑不是直線而是曲線。當高度差增大時,路徑會先陡峭下降以獲得更大加速度,再趨于平緩以縮短水平移動時間。
曆史貢獻:
參考資料:
Brachistochrone(最速降線)是一個源自物理學和數學的專業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該詞指物體在重力作用下,從起點到終點滑動所需時間最短的平面曲線。其名稱來源于古希臘語:
該問題由數學家約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于1696年提出,并引發牛頓、萊布尼茨等科學家的研究,推動了變分法的發展。
最速降線原理被應用于過山車軌道設計、物流路徑優化等領域,以平衡速度與效率。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細節或數學推導,可參考變分法相關教科書或專業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