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和團運動
The Boxer Rebellion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sea transportation of tribute grai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義和團運動對晚清的漕糧運輸産生了重大影響。
It believed some of the nations involved would use the Boxer Rebellion as a way to gain more control over Chinese territory.
美國擔心所涉及的别的國家會利用義和團作為一種借口來對中國的領地獲利更多的控制。
Taken to the extreme, anti-foreign sentiment in the US could be re imagined as a possible lead up to an event similar to the Boxer rebellion.
極端些講,美國現在的排外情緒可能會導緻類似義和團運動的事件。
At the end of the Boxer Rebellion, he was already considered as the most experienced and prominent veteran of the China issues in the Western reporters in China.
到義和團運動結束時,他已被認為是西方在華記者中最有經驗、最傑出的中國問題老手了。
義和團運動(Boxer Rebellion)是1899年至1901年間中國北方爆發的一場大規模反帝愛國運動,因參與者以“義和拳”(後改名義和團)為主力而得名。該運動以“扶清滅洋”為口號,最初針對外國傳教士及基督教信徒,後期發展為對抗八國聯軍入侵的武裝沖突。
曆史背景:
19世紀末,西方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擴大在華勢力範圍,傳教活動引發的文化沖突加劇了民間不滿。同時,華北地區連年災荒,社會矛盾激化,為義和團運動的興起提供了土壤。根據大英百科全書記載,清廷内部對義和團的态度存在分歧,部分官員試圖利用其對抗外國壓力(來源: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主要事件:
1900年6月,義和團聯合清軍圍攻北京東交民巷使館區,導緻八國聯軍(英、美、法、德、俄、日、意、奧)出兵鎮壓。8月,聯軍攻占北京,慈禧太後與光緒帝逃亡西安。次年籤訂的《辛丑條約》要求中國賠償4.5億兩白銀,并允許外國駐軍北京(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影響與評價:
現代史學界普遍認為,義和團運動是民衆對殖民壓迫的自發反抗,但其宗教迷信和暴力手段具有曆史局限性(來源: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Boxer Rebellion(義和團運動)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國發生的一場重要曆史事件,其名稱和内涵可從以下方面解釋:
基本定義
Boxer Rebellion指1899年至1901年間中國北方爆發的反對外國殖民勢力及基督教傳播的民衆起義。參與者以“義和團”組織為核心,主張“扶清滅洋”,通過暴力手段對抗外國侵略和宗教滲透。
名稱來源
曆史背景與影響
運動源于列強瓜分中國的危機和民衆對傳教士特權的積怨。最終,八國聯軍入侵鎮壓,清政府籤訂《辛丑條約》,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
其他相關表述
該事件在英文中也被稱為Boxer Uprising(義和團起義),強調其民衆起義性質。
文化延伸
需注意,同名電影《Boxer Rebellion》(1976年)以該曆史事件為背景,但屬于影視創作,非曆史記錄。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戰役或條約細節,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網頁來源中的高可信度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