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blʌdstəʊn/ 美:/'ˈblʌdˌstoʊn/
n. 血石;血石髓
The quality of this pair of bloodstone bracelets is very good.
這對雞血石的镯子成色很好。
Most of them are painted red with bloodstone powder and ox blood.
南系岩畫大都以紅色塗繪,顔料是以赤鐵礦粉調合牛血等而成的。
“A heart-shaped bloodstone,” he said, without looking up. “One of a pair.”
“一塊心形的雞血石。”他頭也不擡地說,“那是一對中的一塊。”
Bloodstone gemstone is found in: Australia, Brazil, China, India, and the USA.
雞血石的寶石分布于:澳大利亞,巴西,中國,印度和美國。
After the Qing-dynasty emperor Kangxi, most emperors, empresses and concubines had their seals made of bloodstone.
清代康熙以後曆代皇帝和後妃多用雞血石作寶玺。
血石(Bloodstone),礦物學名稱為「赤鐵礦斑點綠玉髓」,是一種微晶質石英變種,屬于玉髓家族。其典型特征為深綠色基底上分布着紅色或棕紅色氧化鐵(赤鐵礦)斑點,形成類似血迹的視覺效果,因此也被稱為「血玉髓」。
從地質學角度分析,血石形成于火山岩的氣泡或裂縫中,二氧化矽溶液在低溫條件下逐漸沉澱結晶,期間混入鐵元素并在氧化環境下形成赤鐵礦包裹體。美國國家自然曆史博物館藏品記錄顯示,最優質的血石産自印度德幹高原,其他産區包括澳大利亞、巴西和中國。
曆史文獻記載顯示,血石在古代文明中具有特殊地位。古希臘人将其視為止血聖石,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描述其醫療用途;文藝複興時期手稿顯示,歐洲雕刻家常用其制作宗教題材浮雕,如大英博物館館藏的15世紀「受難基督」血石雕件便屬此類工藝的代表作。
現代寶石學鑒定中,血石的莫氏硬度為6.5-7,折射率1.53-1.54,密度2.6g/cm³。國際珠寶聯盟(CIBJO)将其歸類為三月生辰石之一,美國寶石研究院(GIA)的寶石光譜數據庫收錄了其典型吸收光譜特征,可作為鑒定依據。
Bloodstone 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與構成
Bloodstone 是一種半寶石,主要由暗綠色玉髓(chalcedony) 構成,表面帶有紅色斑點,形似血迹,因此得名。其紅色來源于礦物辰砂(cinnabar) 或氧化鐵雜質,而綠色基底則與含鐵礦物有關。
别稱與分類
文化意義與用途
産地與特性
主要産自印度,其他産地包括巴西、澳大利亞等。其質地為微透明至不透明,紅色斑點分布不規則,礦物硬度約為6.5-7。
若需更專業的礦物學信息或曆史背景,可參考、4、7的詳細描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