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白鈉鎂石
Blodite(中文常譯作鈉鎂礬)是一種稀有的含水硫酸鹽礦物,其化學組成為Na₂Mg(SO₄)₂·4H₂O。以下是關于該礦物的詳細解釋:
化學成分與晶體結構
Blodite 屬于複硫酸鹽礦物,由鈉(Na)、鎂(Mg)、硫酸根(SO₄)和結晶水(H₂O)組成。其晶體結構為單斜晶系,常以短柱狀、粒狀或塊狀集合體形式出現。
物理性質
成因與産地
Blodite 主要形成于幹旱氣候條件下的蒸發岩礦床中。它通常與石鹽(Halite)、芒硝(Mirabilite)、瀉利鹽(Epsomite)、白鈉鎂礬(Bloedite)等其他蒸發鹽礦物共生。典型産地包括智利阿塔卡馬沙漠、美國西部鹽湖、德國斯塔斯富特鹽礦等地。
名稱來源
該礦物以瑞典化學家約翰·布洛姆斯特蘭德(Johan Blomstrand)的名字命名,由瑞典化學家J. J. Berzelius于1900年首次描述。
應用與意義
作為地質學研究的對象,Blodite 主要具有礦物學和地質成因指示意義。它記錄了特定環境(如古鹽湖)的蒸發沉積曆史。由于其稀少性和易溶性,它沒有重要的工業應用價值。
參考資料:
根據海詞詞典的權威解釋,blodite(音标:英 [blə'daɪt] / 美 [blə'daɪt])是一種礦物的名稱,中文譯為白鈉鎂礬。
該詞屬于地質學或礦物學領域的專業術語,通常指代含鈉、鎂的硫酸鹽類礦物。由于搜索結果未提供更多化學組成或具體應用信息,建議參考地質學資料或礦物學詞典進一步了解其物理性質、形成條件等細節。
downtowncrescendopunditbullfighterdicedgenealogicalimmigrantsimprimisJerusalemjoltingmitispansyturkeysWAGswinceyfertilization rategood griefhave the initiativereligious educationYuan Shikaiabrinismacetabulumambreinamphitropousataxiameterchallengeablefenaminosulfisobutyramidemicrobiotamultiplex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