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uminization是什麼意思,bituminization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n. [油氣] 瀝青固化
專業解析
Bituminization(瀝青固化)是一種用于處理危險廢物,特别是放射性廢物的物理化學處理技術。其核心過程是将廢物與加熱熔融的瀝青(一種粘稠的石油衍生物)混合,使廢物被包裹并固定在瀝青基質中,最終形成一種固态、穩定且具有低浸出率的固化體。
詳細解釋
-
過程原理:
- 首先将瀝青加熱至高溫(通常在 150°C - 230°C 範圍),使其熔化成液态或粘稠流體狀态。
- 待處理的廢物(通常是液态或漿狀廢物,如放射性蒸發濃縮液、化學污泥等)在攪拌條件下被逐漸加入熔融瀝青中。
- 在持續的混合和加熱過程中,廢物中的水分被蒸發去除(這個過程稱為脫水),廢物中的固體成分或化學物質則被均勻地分散并包裹在瀝青的連續相中。
- 混合物隨後被冷卻固化,形成堅硬的、類似瀝青混凝土的固态塊體。這個固化體将有害成分(如放射性核素或有毒化學物質)物理性地封裝在瀝青基質内部。
-
主要應用領域:
- 放射性廢物處理:這是瀝青固化最主要的應用領域,尤其適用于處理中低放廢物(LLW/ILW),例如核電站運行産生的蒸發濃縮液、化學沉澱泥漿、廢離子交換樹脂等。瀝青固化體為放射性核素提供了長期穩定的包容屏障。
- 其他危險廢物處理:也可用于處理某些非放射性的工業危險廢物,如含重金屬的污泥等,通過固化降低其浸出毒性和遷移性。
-
目的與優勢:
- 減容:通過蒸發水分和形成緻密固化體,能顯著減少廢物的最終體積,降低後續貯存和處置的成本和空間需求。
- 穩定化/固化:将流動性或分散性的廢物轉化為物理化學性質穩定的固态形式,防止有害成分的擴散和遷移。
- 降低浸出率:瀝青基質具有良好的疏水性(憎水性)和化學惰性,能有效阻隔水分滲透,大大降低有害物質(尤其是放射性核素)被水溶解并釋放到環境中的速率(即低浸出率)。
- 機械穩定性:形成的固化體通常具有足夠的機械強度和耐久性,便于運輸、貯存和最終處置(如近地表處置或地質處置庫中的處置)。
-
重要性與局限性:
- 瀝青固化被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等機構認可為處理中低放廢物的成熟技術之一,在全球範圍内(包括法國、比利時、日本等國家)的核設施中得到廣泛應用。
- 其局限性包括:處理過程涉及高溫操作,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如火災);瀝青在長期輻照和高溫環境下可能發生老化(如變脆、溶脹),影響長期穩定性;并非適用于所有類型的廢物(例如,某些強氧化劑或有機溶劑可能影響瀝青的穩定性)。
總結來說,Bituminization 是一種利用瀝青作為固化基材,通過混合、脫水和冷卻固化過程,将危險廢物(尤其是放射性液态廢物)轉化為穩定、低浸出率的固态固化體的關鍵技術,在核能和環保領域具有重要地位。
網絡擴展資料
bituminization 是名詞,指物質經過瀝青化處理的過程,即将瀝青與其他物質(如工業廢料、建築材料等)混合,以增強其防水性、耐腐蝕性或穩定性。以下是詳細解析:
定義與發音
- 音标:英 [bɪtju:mɪnaɪ'zeɪʃn],美 [bɪtju:mɪnaɪ'zeɪʃn] 。
- 詞源:由拉丁語 bitumen(瀝青)加後綴 -ization(表示過程)構成。
應用領域
- 工業廢料處理
常用于固化放射性或化學廢料,通過瀝青包裹降低有害物質洩漏風險。
- 建築材料
用于道路鋪設、屋頂防水層等,提升材料耐久性。
- 地質學
指天然有機物(如煤炭)在高溫高壓下轉化為瀝青質的過程,即“煤化作用”。
詞形變化
- 動詞:bituminize(瀝青化處理)
- 過去式:bituminized
- 現在分詞:bituminizing
- 第三人稱單數:bituminizes 。
- 同義詞:bituminise(英式拼寫)。
相關術語
- Bitumen(瀝青):天然或石油提煉的黏稠烴類混合物。
- Bituminized materials(瀝青化材料):如瀝青混凝土、防水卷材等。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專業場景用法,可參考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