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天] 比拉流星群
Bielids(中文常譯為比拉流星群)是一個天文學術語,特指由比拉彗星(3D/Biela) 解體後形成的流星雨。其名稱源于該彗星的發現者——奧地利天文學家威廉·馮·比拉(Wilhelm von Biela)。該彗星于1826年被确認軌道,後在1846年分裂成兩塊,最終消散。其殘留碎片進入地球軌道時,與大氣層摩擦燃燒形成流星雨,即Bielids。
來源與命名
"Bielids"由彗星名"Biela"後綴"-ids"(表示流星群)構成,直譯為"比拉彗星衍生的流星群"。該彗星是少數被觀測到分裂的彗星之一,其碎片在19世紀引發多次顯著流星暴,如1872年、1885年出現的每小時數千顆流星的盛況。
現代稱謂與活動
現代天文學中,Bielids更常被稱為仙女座流星雨(Andromedids),因其輻射點位處仙女座方向。由于彗星碎片逐漸擴散,其活動強度已顯著減弱,近年觀測到的流量極低,僅零星出現。
比拉彗星的解體為研究彗星演化、流星體分布提供了關鍵案例。其碎片軌道的變化也印證了行星引力攝動對太陽系小天體的影響,相關記錄見于19世紀《皇家天文學會月報》等文獻。
權威參考來源:
- 美國流星協會(American Meteor Society)對曆史流星雨的綜述:AMS Meteor Shower Calendar(提及Andromedids起源)
- NASA天文數據庫對彗星3D/Biela的記載: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Small-Body Database(軌道參數與曆史觀測)
(注:因該流星群現代活動微弱,主要參考資料集中于曆史文獻與天文機構數據庫)
“Bielids”這一詞彙可能涉及以下兩種解釋方向,但由于未搜索到直接相關的可靠資料,以下分析基于語言學推測和天文術語的常見命名規律:
在曆史上,部分流星群以母體彗星命名。例如:
特點:
若用戶本意非天文術語,可能存在拼寫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