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ˈbiːdərˌmaɪər /
adj. 比德邁式的;傳統守舊式樣的
Her eyes explored everything-the Biedermeier furniture, the piano, the old grandfather clock, the pictures, the bookcases, the plates and cutlery on the table.
她的眼睛仔細瞧着每樣東西——彼得麥式的家具,鋼琴,爺爺留下的古老的鐘,相片,書櫃,和桌子上面的盤子和刀叉。
Biedermeier是19世紀初期至中期(約1815-1848年)流行于中歐德語區的文化藝術風格,得名于當時諷刺雜志中虛構的"平庸市民"人物形象。該風格以實用主義、家庭生活為核心,反映了拿破侖戰争後歐洲社會對穩定與秩序的追求。
在藝術領域,Biedermeier風格強調簡潔優雅的造型與功能性結合。家具設計采用本地木材如櫻桃木,注重流暢線條和儲藏功能,例如帶隱藏抽屜的櫥櫃(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品中有典型範例)。繪畫題材聚焦市民階層的家庭場景,如費迪南德·喬治·瓦爾德米勒創作的《早春》便展現了溫馨的居家生活。
文學方面,Biedermeier時期的作品突出道德教化功能,代表作家阿達爾貝特·施蒂弗特在《晚夏》中通過自然描寫傳遞社會和諧理念。這種創作傾向與當時政治審查制度下文人回避敏感話題的生存策略密切相關(參考《劍橋德國文學史》第5卷)。
該風格在建築上表現為簡化古典元素,強調對稱性和實用性。維也納的施波恩宮花園涼亭是保存完好的典型案例,其八角形結構和簡潔柱廊體現了Biedermeier美學追求(奧地利國家旅遊局官方文獻記載)。
Biedermeier 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德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藝術和語言學背景:
基本定義
該詞最初指19世紀德國的一種家具和裝飾風格,以簡潔、實用和自然元素為特征,強調中産階級家庭的舒適感。形容詞形式可譯為“彼德麥式樣的”“保守的”或“因襲平庸的”。
曆史背景
廣義上代表1815-1848年德意志邦聯的文化時期(又稱“畢德麥雅時期”),反映中産階級在梅特涅專制統治下逃避政治、追求家庭生活與藝術閑適的傾向。
詞源演變
源自巴伐利亞諷刺詩人埃西·路德1855年虛構的文學形象“Biedermeier”——一個熱衷藝術、不問政治的小市民,後演變為時代标籤。中文譯名“畢德麥雅”與維也納咖啡館文化相關。
藝術特征
在藝術領域表現為:
引申含義
現代德語中偶含貶義,暗指“市儈庸俗”或“固守傳統”。
提示:具體語境中需區分其指代對象(風格/時期/價值觀),更多曆史細節可參考的咖啡文化關聯及政治背景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