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彥淖爾
巴彥淖爾(Bayannur)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内蒙古自治區下轄的地級市,其名稱來源于蒙古語,意為“富饒的湖泊”。該市位于内蒙古西部,黃河“幾字彎”頂端,北與蒙古國接壤,南臨鄂爾多斯市,地理坐标為東經105°12′至109°53′,北緯40°13′至42°28′。
名稱由來與自然環境
“巴彥”在蒙古語中意為“富饒”,“淖爾”意為“湖泊”,得名于境内曆史悠久的烏梁素海等湖泊群。烏梁素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被譽為“塞外明珠”,對當地生态平衡和候鳥遷徙具有重要意義(來源:巴彥淖爾市自然資源局)。
曆史沿革
巴彥淖爾在漢代屬朔方郡,清朝時期為烏蘭察布盟屬地,2003年經國務院批準撤盟設市。陰山岩畫群是當地重要文化遺産,記錄了古代遊牧民族的生活場景(來源:巴彥淖爾市地方志辦公室)。
經濟與農業
作為“河套糧倉”的核心區,巴彥淖爾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以小麥、葵花、番茄等農産品聞名,其中葵花籽産量占全國三分之一(來源:巴彥淖爾市統計局2024年公報)。
礦産資源
境内已探明硫鐵礦、鉛鋅礦等礦産資源儲量豐富,狼山山脈的多金屬成礦帶為工業發展提供基礎(來源:内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
民族文化
蒙古族傳統那達慕大會、烏拉特民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體現了草原文化與農耕文明的交融(來源:巴彥淖爾市文化旅遊局)。
“Bayannur”是内蒙古自治區一個地級市的名稱,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在蒙古語中,“Bayannur”(巴彥淖爾)由兩個詞組成:
巴彥淖爾市位于内蒙古中西部,曆史上曾稱“巴彥淖爾盟”(Bayannur League),2003年撤盟設市。該地區以農業、畜牧業和獨特的自然景觀聞名,尤其以河套平原的灌溉系統著稱。
“Bayannur”作為專有名詞,通常不拆分使用。需注意與英語單詞“bay”(海灣)區分,二者含義無直接關聯。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該地區的文化或旅遊資源,可參考政府官網或權威地理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