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tonellosis是什麼意思,bartonellosis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n. [内科][獸醫] 巴爾通氏體病(等于bartonelliasis)
專業解析
巴爾通體病(Bartonellosis) 是由巴爾通體屬(Bartonella)細菌引起的一組人畜共患感染性疾病的總稱。該病臨床表現多樣,可從無症狀感染到危及生命的系統性病變,具體表現取決于感染的巴爾通體菌種和宿主的免疫狀态。
一、病原體與傳播途徑
巴爾通體屬是一類革蘭氏陰性、需氧或兼性厭氧的小杆菌。目前已發現超過40種巴爾通體,其中至少15種可感染人類。主要緻病菌種包括:
- 漢賽巴爾通體(Bartonella henselae):最常見,引起貓抓病(Cat Scratch Disease, CSD),通過貓抓、咬或舔舐傳播。
- 杆菌狀巴爾通體(Bartonella bacilliformis):導緻奧羅亞熱(急性發熱性貧血)和秘魯疣(慢性皮膚病變),由白蛉叮咬傳播。
- 五日熱巴爾通體(Bartonella quintana):引起戰壕熱,通過體虱傳播。
二、臨床表現
- 貓抓病(CSD):
典型表現為局部淋巴結腫大(抓傷後1-3周出現),伴發熱、乏力。約10%患者出現非典型症狀,如帕裡諾眼腺綜合征(結膜炎伴耳前淋巴結腫大)或神經系統并發症(腦炎、神經視網膜炎)。
- 奧羅亞熱與秘魯疣:
- 奧羅亞熱:急性期表現為高熱、溶血性貧血,死亡率高達40%(未治療時)。
- 秘魯疣:慢性期出現皮膚血管增生性結節,類似血管瘤或化膿性肉芽腫。
- 戰壕熱:周期性發熱、骨痛(尤以胫骨為著)、頭痛,常見于無家可歸者或衛生條件差的人群。
三、診斷與治療
- 診斷:
- 血清學檢測(IFA或ELISA)檢測抗體。
- PCR檢測血液或組織中的巴爾通體DNA。
- 組織病理學檢查(Warthin-Starry銀染色可見細菌)。
- 治療:
- 輕症貓抓病多自限,可對症處理;重症或免疫抑制者需抗生素(阿奇黴素、多西環素)。
- 奧羅亞熱首選環丙沙星或氯黴素;秘魯疣可用利福平或大環内酯類。
- 戰壕熱采用多西環素聯合慶大黴素。
四、流行病學與預防
巴爾通體病呈全球分布,但不同菌種有地域性差異。例如,杆菌狀巴爾通體主要流行于南美安第斯山區。預防措施包括:
- 避免貓抓咬傷,接觸後及時消毒傷口。
- 在流行區使用驅蟲劑防白蛉叮咬。
- 改善衛生條件,控制虱子等媒介生物。
注:以上内容綜合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疾控中心(CDC)及臨床醫學期刊的權威信息撰寫。因部分原始文獻鍊接可能隨時間失效,建議通過以下來源獲取最新指南:
- 美國疾控中心(CDC):貓抓病專題頁面(https://www.cdc.gov/bartonella/index.html)
- 《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巴爾通體病綜述(DOI: 10.1056/NEJMra1400426)
- 《柳葉刀·感染病學》:治療指南更新(DOI: 10.1016/S1473-3099(18)30332-8)
網絡擴展資料
Bartonellosis(巴爾通體病) 是由巴爾通體屬細菌(Bartonella)引起的一類感染性疾病,主要流行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地區。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
定義與别名
Bartonellosis 的病原體為杆菌狀巴通體(Bartonella bacilliformis),又稱卡裡翁病(Carrion disease),以紀念19世紀因自我感染實驗而犧牲的醫學生丹尼爾·卡裡翁(Daniel Carrion)。
-
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白蛉叮咬 傳播,尤其是疣腫羅蛉(Lutzomyia verrucarum)。
-
臨床表現
分為兩個階段:
- 奧羅亞熱(Oroya fever):急性期以高熱、溶血性貧血為主,死亡率較高。
- 秘魯疣(Verruga peruana):慢性期表現為皮膚紅色或紫色結節,類似疣狀增生。
-
病原體特征
杆菌狀巴通體為革蘭陰性多形性杆菌,可附着于紅細胞表面,通過增加紅細胞脆性引發溶血。
-
流行病學
主要流行于秘魯、厄瓜多爾、哥倫比亞等地區,屬地方性傳染病,我國罕見。
補充說明:該病需通過實驗室檢測(如血塗片、血清學)确診,治療通常使用抗生素(如環丙沙星)。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醫學詞典或專業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