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bɑːbɪ'ruːsə/
n. 野豬(産于亞洲東南部及印度東部)
n.|wild boar/wild pig;野豬(産于亞洲東南部及印度東部)
babirusa(發音:英音[bæ'baɪru:zə],美音[bæ'baɪru:zə])是一種分布于印度尼西亞部分島嶼的野生偶蹄目動物,其學名為Babyrousa,屬于豬科鹿豚屬。以下是該詞的綜合解釋:
分類與分布
作為豬科中獨特的物種,babirusa僅分布于印尼的蘇拉威西島、托吉安群島等島嶼。中文常譯作“鹿豚”或“豬鹿”,因其外形兼具鹿和豬的特征。
形态特征
雄性最顯著的特征是上颌犬齒向上彎曲生長,穿透鼻部皮膚形成獠牙狀結構,長度可達30厘米;下颌犬齒則向外突出,類似野豬獠牙。這種特殊齒系主要用于同類争鬥和展示威懾力。
詞源與名稱
名稱源自馬來語“babi”(豬)和“rusa”(鹿),直接體現了其混合形态特征。英語複數形式為babirusas,屬瀕危物種,受栖息地破壞和狩獵威脅。
如需更詳細的生态習性或保護現狀,可參考動物學專業文獻或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數據庫。
babirusa是一種豬科動物,分布于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該詞是印尼語“豬”的意思(babi)和拉丁語“豬”的意思(susa)的組合。以下是該詞的詳細解釋。
babirusa是一個名詞,用于指代這種豬科動物。在動物學和野生動物保護的領域中,這個詞被廣泛使用。
babirusa是一種豬科動物,主要生活在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的森林中。它們的身體長約110-135厘米,肩高約65-80厘米,重約50-100千克。babirusa的最顯著的特征是它們的獠牙。雄性的獠牙長約17厘米,曲折多變,可以穿過它們的臉部和顱骨。相比之下,雌性的獠牙較小,而且通常不會穿過它們的面部。
在英語中,沒有與babirusa完全相同的近義詞或同義詞。
在英語中,沒有與babirusa完全相反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