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自發病
Autopathy(自體病理)指個體通過自身行為(通常是無意識的)導緻或加劇疾病的狀态。該術語強調疾病根源與患者自身行為模式的直接關聯,常見于精神醫學和身心醫學領域。其核心特征包括:
自我誘發機制
患者通過重複性行為(如強迫性抓撓、過度用藥)引發身體損傷,如神經性表皮剝脫(Dermatillomania)患者反複抓撓皮膚導緻潰瘍感染。這種行為常與焦慮、強迫障礙相關,屬于無意識的自我傷害模式。
病理循環性
生理損傷與心理障礙形成惡性循環。例如,酒精依賴者通過飲酒緩解焦慮,卻因酗酒加重肝髒疾病和抑郁症狀,形成自我強化的病理閉環(參考世界衛生組織物質依賴報告。
區别于自殘行為
與主動自傷(Self-harm)不同,autopathy行為常被患者視為"緩解痛苦的手段"。如軀體變形障礙(BDD)患者過度整容導緻組織壞死,主觀意圖是"修複缺陷"而非傷害(《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相關論述。
權威文獻佐證:
概念溯源:該術語由精神科醫生Karl Jaspers于1913年首次提出,用于描述"疾病自我延續"現象,後被納入心身醫學理論框架(《普通精神病理學》第9章)。
“autopathy”是一個專業領域術語,在農牧林相關英文詞典中被解釋為“自發病”(名詞形式),指由機體自身因素引發的疾病。該詞由前綴“auto-”(意為“自己”)和詞根“-pathy”(與疾病或病理狀态相關)構成,字面可理解為“自身疾病”。
需注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