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同生角礫岩
autobreccia(自生角礫岩)是地質學中描述一種特殊角礫岩的術語,指由原地破碎的岩石碎塊在原地或附近重新膠結形成的角礫岩。其核心特征是岩石的破碎和再固結發生在同一地質作用過程中,碎屑物質與膠結物均來源于母岩本身,未經曆長距離搬運。這一術語常用于描述火山岩或斷層帶中的特殊破碎現象。
形成機制
autobreccia 的形成通常與快速冷卻、構造應力或岩漿自碎作用相關。例如:
鑒别特征
地質意義
研究 autobreccia 有助于重建地質作用過程:
《火成岩與變質岩岩石學》(Igneous and Metamorphic Petrology)
作者:Anthony Philpotts, Jay Ague
章節:火山碎屑岩成因(鍊接: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注:書中詳細論述了火山自碎角礫岩的形成機制與識别标志。
《構造地質學原理》(Principles of Structural Geology)
作者:Haakon Fossen
章節:脆性變形與角礫岩化(鍊接:Wiley Online Library)
注:系統闡釋構造角礫岩的分類及自生角礫岩的構造背景。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IUGS)岩石分類方案
火山碎屑岩分類指南(鍊接:IUGS)
注:官方文件明确将"autoclastic breccia"列為火山碎屑岩亞類。
說明:以上參考資料鍊接為真實學術資源,内容需通過機構訂閱訪問。若鍊接失效,建議通過學術數據庫(如GeoScienceWorld、SpringerLink)檢索書名或章節标題獲取最新訪問路徑。
autobreccia是地質學術語,由"auto-"(自身)和"breccia"(角礫岩)組合構成,指同生角礫岩。其核心特征為岩石在形成過程中自身破碎後,未經搬運直接原地被礦物膠結固結形成。
具體解析:
詞源與發音
源自希臘語"auto"(自身)和意大利語"breccia"(碎石),英式音标[ˈɔːtəʊbrekʃɪə],美式[ˈɔːtoʊbrekʃɪr],重音在第一個音節。
形成機制
區别于外來碎屑岩,這類角礫岩的碎屑成分與膠結物為同一來源,常見于火山熔岩流、岩溶坍塌或沉積物未完全固結時的内部破裂場景。
應用領域
主要用于描述火山岩、碳酸鹽岩或蒸發岩中的自破碎現象,在地質填圖和古環境重建中具有指示意義。
該術語在《沉積岩分類手冊》《火山碎屑岩研究》等專業文獻中出現頻率較高,如需更詳細的岩石學分類标準,可參考地質學專業詞典或期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