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stralopithecus是什麼意思,Australopithecus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n. 南猿
例句
Of or belonging to the hominid genus australopithecus.
屬于原始人類南方古猿。
A new species, Australopithecus anamensis , was named in 1995.
一個新的物種, 湖畔南方古猿 ,被評為1995年。
Australopithecus, Cro-Magnon, Neanderthal are to name but three extinct species.
南方古猿人、克羅·馬尼翁人、尼安得特爾人是三種滅絕物種的名字。
Dart christened the fossil 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 meaning the Southern African ape.
達特給化石命名為非洲南猿,意即“南非類人猿”。
Colleagues suggest that the toolmakers of Gona were Australopithecus, but Harris thinks not.
同行們認為戈納石器的制造者是南猿,但哈裡斯卻不同意。
專業解析
Australopithecus(中文譯名“南方古猿”)是靈長目人科中已滅絕的一屬,代表人類進化史上的重要過渡物種。該屬生物生存于約420萬年前至190萬年前的非洲大陸,兼具猿類和人類的解剖特征,被學界視為人類直系祖先的可能候選者。
核心特征與科學意義:
- 雙足行走:骨盆和下肢骨骼結構表明南方古猿已實現直立行走,這通過1974年發現的著名化石"露西"(AL 288-1)得到證實。其股骨角度與人類相似,但腦容量僅約380-550毫升,接近現代黑猩猩水平(大英百科全書,2023)。
- 齒列演化:較小的犬齒和增厚的臼齒琺琅質,顯示其食性從以果實為主轉向更堅硬的植物性食物,這種適應性變化與當時非洲氣候幹旱化相關(史密森學會人類起源項目)。
- 分支多樣性:包含多個物種如A. afarensis(阿法種)、A. africanus(非洲種)等,其中_A. sediba_的發現顯示某些種群可能已具備制造工具的能力(《自然》期刊,2011年化石研究報告)。
研究裡程碑:
- 1924年雷蒙德·達特發現"湯恩幼兒"化石,首次确立該屬存在
- 1978年萊托裡腳印化石證實380萬年前的雙足行走行為
- 2008年發現的_A. prometheus_刷新了對物種分化時間的認知(科學美國人,2020年專題報道)。
當前學界通過分子鐘技術和地層測年法持續完善其演化譜系,相關化石标本主要保存于埃塞俄比亞國家博物館和約翰内斯堡進化研究中心。
網絡擴展資料
Australopithecus(南方古猿)是人科(Hominidae)中一個已滅絕的屬,被認為是人類演化過程中的重要過渡階段。以下是綜合解釋:
1.詞源與定義
- 詞源:源自拉丁語“australis”(意為“南方的”)和希臘語“pithekos”(意為“猿”),合意為“南方古猿”。
- 定義:指一類生活在非洲的早期原始人類,兼具猿類和人類的特征,生存年代約為550萬至130萬年前。
2.主要特征
- 身體結構:腦容量較小(約400-500毫升,接近現代黑猩猩),但已具備直立行走能力,骨盆和下肢骨骼結構適應地面行走。
- 生存環境:從樹栖逐漸轉向地面生活,可能以采集植物和簡單工具使用為主。
3.物種與發現
- 代表物種:包括著名的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阿法南方古猿,如“露西”化石)和Australopithecus robustus(粗壯種)。
- 化石分布:主要發現于南非和東非(如埃塞俄比亞、肯尼亞),最早的化石于1924年在南非塔翁地區發現。
4.科學意義
- 南方古猿被視為從猿到人演化的重要過渡類群,其化石證據支持了人類起源于非洲的理論。
- 部分物種可能直接演化為早期人屬(Homo),如能人(Homo habilis)。
Australopithecus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關鍵屬,其形态和行為的過渡性特征揭示了直立行走和腦容量擴展在演化中的重要性。如需更詳細物種列表或化石發現年表,可參考古生物學權威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