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ible sound是什麼意思,audible sound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n. 可聽見的聲音
例句
It might be possible that there is still no audible sound.
它有可能是仍然沒有聽到聲音。
The correct ultrasound signal, Pompei suggests, can produce any kind of audible sound.
龐貝表明正确的超聲波信號産生的各種聲音都可以聽見。
Their message can be read much more easily than if they uttered an audible sound ;
整個宇宙向人類所發出的無聲信息比人類耳朵能聽見的有聲信息更容易讀的懂;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applicable value of ultra audible sound to the damage of abdomen viscera.
目的:探讨超聲對于腹腔髒器損傷的應用價值。
Audible sound simulation usually includes room sound simulation, binaural signal simulation and similarity simulation.
常用的模拟方法可分為:廳堂模拟、雙耳模拟和相似模拟三種。
專業解析
audible sound(可聽聲)是指頻率範圍在20赫茲(Hz)到20,000赫茲(20 kHz)之間,且聲壓級(音量)高于人耳聽阈(hearing threshold)的聲波。這個頻率範圍是人類正常聽力能夠感知到的聲音振動。
以下是詳細解釋:
-
頻率範圍 (20 Hz - 20 kHz):
- 這是人類聽覺系統能夠響應的典型頻率範圍。
- 低頻下限 (約 20 Hz):低于此頻率的聲音稱為次聲(infrasound)。雖然人耳無法直接感知次聲,但有時身體能感受到其振動(如大型機械或自然現象産生)。
- 高頻上限 (約 20 kHz):高于此頻率的聲音稱為超聲(ultrasound)。人耳無法聽到超聲,但許多動物(如蝙蝠、狗)可以聽到更高頻率的聲音。值得注意的是,人類對高頻聲音的聽力敏感度會隨着年齡增長和噪聲暴露而下降,成年人實際可聽上限通常低于20 kHz。
-
聲壓級與聽阈:
- 聲音的響度由聲壓級(Sound Pressure Level, SPL)決定,單位為分貝(dB)。
- 聽阈是指人耳在特定頻率下剛剛能察覺到聲音所需的最小聲壓級。它不是一個固定值,而是隨頻率變化。人耳對1 kHz到5 kHz之間的中高頻聲音最為敏感(聽阈最低),而對低頻(如20 Hz)和高頻(如20 kHz)聲音的敏感度則大大降低,需要更高的聲壓級才能被聽到。
- 因此,一個聲音要被稱為“可聽聲”,不僅其頻率要在20 Hz - 20 kHz範圍内,其聲壓級還必須高于該頻率對應的聽阈。例如,一個頻率為15 kHz、但聲壓級極低(低于聽阈)的聲音,人耳是無法察覺的,它在這個意義上就不是“可聽聲”。
-
物理屬性與感知:
- 物理屬性:從物理學角度看,聲音是物體振動在彈性介質(如空氣、水、固體)中傳播産生的機械波(縱波)。可聽聲就是頻率和強度落在人耳可感知範圍内的這種機械波。
- 感知屬性:從生理學和心理學角度看,可聽聲是當這些特定頻率和強度的聲波作用于人耳聽覺器官(外耳、中耳、内耳),最終被大腦聽覺皮層解讀為“聲音”的感覺。這涉及到将機械振動轉化為神經電信號的複雜過程。
“Audible sound”的核心定義在于其可被人類聽覺系統感知的特性。這要求聲音同時滿足兩個關鍵條件:(1) 頻率處于20 Hz 至 20 kHz 的範圍内;(2) 聲壓級(音量)高于該頻率對應的人耳聽阈。低于此頻率範圍的是次聲,高于此範圍的是超聲,低于聽阈的聲音則無法被察覺。
參考來源:
- 人耳聽覺頻率範圍及聽阈曲線數據主要依據國際标準化組織制定的ISO 226:2003 标準(等響度輪廓)以及大量聽力學研究。該标準綜合了全球多個人群樣本的聽阈測量數據,定義了标準聽阈曲線。具體數據可參見國際标準化組織(ISO)發布的官方标準文檔:ISO 226:2003 Acoustics — Normal equal-loudness-level contours。
網絡擴展資料
“audible sound”是指人耳能夠感知到的聲音,其核心特征在于頻率和強度均處于人類聽覺範圍内。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
“Audible”意為“可聽見的”,因此“audible sound”特指頻率和聲壓級(音量)在人耳感知範圍内的聲波。這類聲波通過空氣、液體或固體傳播,引起耳膜振動并被大腦解析為聲音。
2.頻率範圍
人類聽覺的典型頻率範圍為20 Hz 到 20,000 Hz(20 kHz):
- 低于 20 Hz:稱為“次聲波”(infrasonic),例如地震波或大象的遠距離通信聲。
- 高于 20 kHz:稱為“超聲波”(ultrasonic),例如蝙蝠回聲定位或醫學超聲成像。
3.特點與影響因素
- 年齡差異:兒童可聽到接近 20 kHz 的高頻聲音,成年人通常上限降至約 16 kHz。
- 聲壓級:需達到最小可聽阈值(約 0 dB),但過高的聲壓(如 >120 dB)會導緻疼痛或聽力損傷。
- 介質依賴:聲音需通過介質(如空氣、水)傳播,真空環境無法傳遞聲波。
4.應用領域
- 聲學設備:揚聲器、耳機設計需覆蓋人類聽覺頻率。
- 通信技術:電話系統通常傳輸 300–3400 Hz 的語音信號,覆蓋大部分可懂語音頻率。
- 音樂與娛樂:樂器演奏和錄音技術均基于可聽聲波範圍。
5.相關術語對比
- Inaudible sound:泛指超出人類聽覺範圍的聲音(次聲波/超聲波)。
- Sound wave:廣義的機械振動波,可包含可聽與不可聽範圍。
如果需要進一步探讨聲學原理或具體應用場景,可提供更針對性的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