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象] 大氣臭氧
CFCs cause depletion of atmospheric ozone.
氟氯化碳會損耗大氣臭氧。
Ozone sonde is widely used for in situ measurements of atmospheric ozone profiles from ground to 35 km.
臭氧探空儀是一種主要而又直接的探測大氣臭氧垂直分布的技術手段。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a research satellite launched in 1991, running for 3 years to study atmospheric ozone level mission.
美國航空*********1991年發射這顆研究衛星,執行為期3年研究大氣臭氧水平的使命。
However, its harmful effect to the atmospheric ozone layer has been deeply concern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Much research works have been done to seek for the substitutes of them.
但其對大氣臭氧層的破壞作用,已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各國對其替代産品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
Analysis of the observational data, the TOMS total ozone, and NCEP circulation, shows that the atmospheric ozone amount experienced a high-low-high variation with low-high-low tropopause altitude.
分析大氣監測資料、TOMS臭氧總量資料和NCEP大氣環流資料表明,大氣臭氧總量隨着對流層頂的低一高一低變化呈高一低一高的變化過程。
大氣臭氧(Atmospheric Ozone)是地球大氣層中由三個氧原子組成的分子(O₃),主要分布在平流層和對流層。其作用具有雙重性:平流層臭氧構成“臭氧層”,可吸收太陽紫外線輻射,保護地表生物;而近地面的臭氧則屬于空氣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和生态環境有害。
大氣臭氧的化學式為O₃,由太陽紫外線輻射與氧分子(O₂)相互作用形成。約90%的臭氧存在于平流層(距地表10-50公裡),形成臭氧層;其餘分布在對流層,主要來源于工業排放和光化學反應。
臭氧層通過吸收波長280-315納米的紫外線(UV-B),減少皮膚癌、白内障等疾病風險,并維持生态系統平衡。世界氣象組織研究表明,臭氧層每減少1%,人類接觸有害紫外線的強度将增加2%。
人類活動釋放的氯氟烴(CFCs)等物質導緻平流層臭氧分解。南極地區春季(9-11月)會出現季節性臭氧層空洞,面積曾達2800萬平方公裡(2020年數據)。聯合國環境署指出,1987年《蒙特利爾議定書》實施後,臭氧消耗物質減少了99%,臭氧層正以每十年1-3%的速度恢複。
近地面臭氧由氮氧化物(NOx)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在光照下反應生成,會引發呼吸系統疾病、降低農作物産量。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監測,地表臭氧濃度每增加10 ppb,哮喘住院率上升3-5%。
(注:引用來源包括NASA臭氧層研究、世界氣象組織評估報告、聯合國環境署協議文件、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監測數據。因未提供有效鍊接,此處僅标注來源名稱。)
“Atmospheric ozone”指大氣中的臭氧,具體解釋如下:
大氣中的臭氧主要分布在兩個區域:
如需進一步了解臭氧的化學性質或環境監測方法,可參考詞典或環境科學資料。
oak treetreat oftorminabreadscondisciplelymphomamonooleaterecastingsirenssticklersswallowstrussesautomobile manufacturereddy currentflight simulatorlaunch vehiclelegal statusopposite sexspeak of the devilstinky tofuswitching onanamorphosebroadmindedcalabarineelacinendochondralgerontologistinconceivablyindultwhite pow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