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əˈrɪdəti/ 美:/'əˈrɪdəti/
IELTS
n. 幹旱;乏味
The aridity made the life of the local people miserable.
幹旱使當地人的生活苦不堪言。
He found the concert full of aridity.
他覺得這場音樂會非常乏味。
He preferred the humid climate in the south to the aridity in the north.
相比北方的幹旱,他更喜歡南方的濕潤氣候。
Not only because of the aridity and wateriness .
不隻因為它的乏味,不隻因為它的平淡。
The trend in the Arab world leans towards aridity.
這個在阿拉伯世界的趨勢将趨向于幹燥。
The name Sahara conjures up images of a desert of aridity.
“撒哈拉”這個名字使人想起幹旱的沙漠情景。
The trees capture sea mist, creating a damp oasis amid the aridity.
蔥蔥樹木不斷吸附海霧,在幹旱荒蕪之中創造出一片濕潤的綠洲。
n.|drought/tediousness;[氣候]幹旱;乏味
"aridity"(幹旱性)指某地區長期缺乏可用水分的氣候特征,其核心含義包含物理環境與抽象概念兩個層面。根據牛津詞典的定義,該詞源自拉丁語"aridus",意為"幹燥"。在氣象學中,幹旱指數(Aridity Index)的計算公式為:
$$ AI = frac{P}{PET} $$
其中P代表年降水量,PET為潛在蒸散量。當AI<0.5時即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判定為幹旱地區。地理學研究中,幹旱區可分為極端幹旱(年降水<100mm)、幹旱(100-250mm)和半幹旱(250-500mm)三個亞類,這種分類被國際幹旱地區發展中心采用。生态學領域,幹旱脅迫(Aridity Stress)會導緻植物演化出肉質組織、蠟質表皮等適應性特征,這一機制在《自然》雜志的植物生态研究專刊中有詳細論述。在文學修辭中,該詞常被引申形容思想貧瘠或情感冷漠,英國文學評論家弗蘭克·克莫德曾以此比喻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的叙事特征。
Aridity(名詞)指氣候或環境的幹旱性,也可引申為精神或文化層面的貧瘠、乏味。以下是詳細解釋:
提示:更多例句和發音來源(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