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æpəlɒɡ/ 美:/'ˈæpəˌlɒɡ/
n. (尤指以動物為角色的)寓言,道德故事
Aesop was the master of the apologue.
伊索是寓言大師。
The film, English Patient, is an apologue narrating history and human, poetically expressing the topic of anti-war through the rescue and cure of four sol***rs wounded in the war.
《英國病人》是一部叙述曆史和人的寓言式的影片。通過四個經受戰争創傷需要拯救的人的治療與被治,詩意地表達了反戰的主題。
n.|allegory/parable;寓言;道德故事
apologue(寓言)是一種通過虛構故事傳達道德教訓或哲理的短篇叙事形式,通常以動物、植物或自然現象為角色,結尾常帶有明确的訓誡。該詞源于希臘語“apologos”(意為“故事”或“寓言”),經拉丁語“apologus”進入英語,最早記錄于16世紀。
在文學傳統中,apologue與fable(寓言)常被交替使用,但部分學者認為前者更強調道德内核的明确性。例如,伊索寓言中的《狐狸與葡萄》是經典案例,通過狐狸的行為揭示“酸葡萄心理”的人性弱點。牛津英語詞典指出,apologue區别于parable(宗教寓言)之處在于其世俗性和拟人化手法。
權威文學研究網站《文學設備百科》強調,apologue在啟蒙運動時期被廣泛用于社會批判,如拉封丹的寓言詩通過動物互動暗諷法國貴族階層的虛僞。現代應用中,該形式常見于兒童教育和企業倫理培訓場景,通過具象化抽象概念提升理解深度。
apologue 是一個源自希臘語的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寓言”或“道德故事”,通常通過拟人化的動物或虛構情節傳遞哲理或倫理觀念。以下是詳細解析:
定義與詞源
apologue 源自希臘語ἀπόλογος(apólogos),意為“叙述”或“故事”。在英語中,它指代一種短篇道德故事,常以動物角色為載體,通過象征手法傳遞教訓或批判社會現象。例如,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是典型的 apologue 代表。
用法與特點
近義詞與區别
跨語言應用
在法語中,apologue 同樣表示“寓言”或“道德故事”,詞義與英語一緻。
例句:
Aesop was the master of the apologue, using simple animal tales to convey profound truths about human nature.(伊索是寓言大師,通過簡單的動物故事揭示人性的深刻真理。)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不同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詞典中的完整例句列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