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古生] 甲龍亞目;甲龍類
甲龍下目(Ankylosauria)是鳥臀目恐龍中一類高度特化的裝甲恐龍,生存于侏羅紀中期至白垩紀末期(約1.67億年前至6600萬年前)。其名稱源自希臘語"ankylos"(彎曲)和"sauros"(蜥蜴),意指其獨特的骨骼連接結構。
形态特征:該科成員以覆蓋全身的骨闆裝甲聞名,其皮膚骨化形成的甲片呈多邊形狀排列,部分物種如包頭龍(Euoplocephalus)的尾部末端演化出骨質錘狀結構,可用于防禦掠食者。頭骨寬厚且具有角狀突起,牙齒呈葉狀適合咀嚼低矮植被。
防禦機制: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研究顯示,甲龍類裝甲存在三種結構分層——表層密集的骨瘤、中間層的膠原纖維網和底層的蜂窩狀骨組織,這種複合裝甲可有效分散沖擊力,甚至能抵禦暴龍類恐龍的撕咬。
分布與演化:化石記錄顯示該類群呈現洲際分布特征,著名物種包括:
英國劍橋大學古生物系2023年的CT掃描研究揭示,甲龍類腦顱結構具有發達嗅球和較小大腦,表明其依賴嗅覺多過視覺的生存策略。該成果發表于《古脊椎動物學雜志》(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第43卷第4期。
Ankylosauria(甲龍亞目)是恐龍分類學中的一個重要類群,以下為詳細解釋:
定義與分類
形态特征
生存時期與習性
命名與術語辨析
如需更完整的物種列表或解剖學細節,可參考中的分類學描述及的生理機制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