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ˌæŋɡləʊˈfəʊbiə/ 美:/'ˌæŋɡloʊˈfoʊbiə/
n. 仇英心理;恐英
There is a long tradition of Anglophobia within Irish nationalism.
愛爾蘭民族主義内部有悠久的仇英傳統。
Anglophobia(恐英症)指對英國、英格蘭人或其文化習俗的非理性敵視或恐懼心理。這一概念源于曆史、政治與文化沖突的複雜交織,在不同語境中具有多重含義。
"Anglophobia"由希臘語詞根"Anglo-"(指英格蘭或英國人)和"-phobia"(恐懼)組成,最早可追溯至18世紀末。根據《牛津英語詞典》,其定義為"對英格蘭、英國人及其習俗或政策的敵意或偏見" 。該詞常與曆史事件關聯,例如美國獨立戰争時期殖民地對英國統治的反抗情緒。
19世紀歐洲大陸曾出現"恐英情結",法國學者Alexis de Tocqueville在《論美國的民主》中記載,這種情緒源于英國在工業革命中的霸權地位。大英百科全書指出,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的殖民擴張加劇了其他國家對"文化帝國主義"的抵觸 。
當代語境下,該詞多指對英國政治決策的批評,如英國廣播公司(BBC)在報道蘇格蘭獨立運動時,曾分析部分蘇格蘭民族主義者對"倫敦中央集權"的抵觸心理 。但需注意與合理政治批評的區别,劍橋詞典強調該術語特指"非理性的偏見"而非客觀評價 。
與"反美主義"(Anti-Americanism)不同,恐英情結更多植根于殖民曆史記憶。社會學家David Cannadine在《帝國投射》中指出,前殖民地國家在去殖民化過程中常将英國符號與壓迫統治相關聯 。但《國際社會科學雜志》提醒,該術語不應泛化為對英語文化的正常批判。
Anglophobia 是一個名詞,指對英國或英國文化的厭惡、恐懼或敵視情緒。以下是詳細解釋:
若需更深入的曆史案例或文化分析,建議通過權威詞典或學術文獻進一步查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