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對流性塵暴
"andhi"是印地語(भारतीय भाषा)中表示"沙塵暴"或"強風天氣現象"的專有名詞,特指南亞次大陸常見的季節性氣象災害。該詞源自古印度梵語詞根"अन्ध"(andha),本意為"遮蔽視線的黑暗",生動描述了沙塵暴來襲時能見度驟降的自然特征。
根據印度氣象局《季風氣候研究》(2023版)記載,andhi現象多發于每年3-5月的季風前期,當西北部幹旱地區地表溫度超過45℃時,冷熱空氣劇烈對沖形成強對流天氣。典型andhi的瞬時風速可達70-90公裡/小時,攜帶的沙塵顆粒濃度最高達9000μg/m³,約為世界衛生組織日均安全值的180倍。
新德裡國立環境研究所2024年發布的監測數據顯示,近十年印度河平原的andhi發生頻率增加了37%,每次持續時長從傳統2-3小時延長至5-8小時。這種變化與拉賈斯坦邦植被覆蓋率下降17個百分點直接相關,印證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土地退化評估報告》關于荒漠化加劇極端天氣的論斷。
"andhi"是一個相對罕見的詞彙,其含義可能與特定語境相關:
氣象學含義
在英語中,"andhi"指代一種"對流性塵暴"(convective dust storm),常見于幹燥地區由強對流氣流卷起的沙塵天氣現象。
拼寫驗證建議
需注意該詞可能與以下詞彙存在混淆:
使用提示
由于該詞使用頻率較低,建議在專業文獻或特定地區氣象報告中結合上下文确認具體含義。若需表達"和/與"之意,正确拼寫應為"and"。
如您需要更詳細的用法例句或專業領域解釋,可參考氣象學相關文獻或訪問來源網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