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扁桃體石
Amygdalolith(扁桃體結石)是形成于腭扁桃體隱窩(扁桃體表面的小凹陷或口袋)内的堅硬、鈣化物質。其核心通常由細菌、脫落細胞、黏液、食物殘渣和死細胞碎片組成,這些物質在隱窩内積聚并逐漸鈣化變硬,形成類似小石頭的結構。
構成與形成
扁桃體結石主要由鈣鹽(如羟基磷灰石、碳酸鈣)沉積在有機物基質上形成。這些有機物基質包括隱窩内積累的細菌(尤其是厭氧菌)、脫落的口腔黏膜上皮細胞、白細胞、黏液以及微小的食物顆粒。當這些物質被困在隱窩深處,唾液中的礦物質逐漸沉積其上,最終鈣化形成結石。來源:《口腔病理學基礎》(Oral Pathology Essentials), Elsevier出版。
外觀與大小
通常呈白色、淡黃色或黃褐色,質地堅硬或易碎。大小差異很大,從沙粒般微小(直徑1-2毫米)到豌豆大小(直徑5毫米或更大)不等。較小的結石更為常見,有時需借助工具或影像學檢查才能發現。來源:《耳鼻喉頭頸外科雜志》(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Head & Neck Surgery) 關于扁桃體疾病的臨床綜述。
症狀與影響
許多小型結石無症狀,僅在檢查時偶然發現。當結石增大或引起局部刺激時,可能導緻:
治療與管理
"amygdalolith"是一個地質學術語,其核心含義如下:
詞源解析
該詞由希臘語詞根組成:
地質學定義
指火山岩中因氣體逸出形成的孔洞(杏仁孔),後期被礦物質(如石英、方解石等)填充形成的次生結構。這種結構常見于玄武岩等噴出岩中,是判斷岩石形成環境的重要标志。
拼寫變體
法語中拼寫為"amygdalolithe",英語則多采用"amygdalolith"。部分文獻可能簡化為"amygdale"代指同類結構。
應用領域
該術語主要用于岩石學、火山地質研究及礦物勘探領域,描述岩石孔隙填充物的形态特征。
注:需注意與醫學詞彙"amygdalitis"(扁桃體炎)區分,二者雖詞根部分重疊,但專業領域完全不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