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phidisc是什麼意思,amphidisc的意思翻譯、用法、同義詞、例句
常用詞典
n. 兩極胚盤;兩盤體
專業解析
amphidisc(中文常譯為雙盤骨針或雙盤針)是古生物學和海綿動物學中的一個專業術語,特指一類已滅絕的海綿動物(主要屬于雙盤海綿綱)體内所具有的一種獨特微骨骼結構——骨針(spicule)。
其核心特征和詳細含義如下:
-
形态結構特征:
- 這種骨針整體呈細長的軸形。
- 其最顯著的特征是在軸的兩端各發育有一個傘狀或圓盤狀的結構(稱為盤或傘盤)。
- 這兩個盤通常大小相近,形态相似,呈對稱分布于骨針的兩極。
- 連接兩個盤的中間部分稱為軸杆或軸柱,通常是光滑的圓柱體。
- 根據《古生物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Paleobiology)中對海綿動物骨骼系統的描述,amphidisc 的盤邊緣可能帶有細小的鈎或齒,但核心識别标志是兩端對稱的盤狀結構。來源:古生物學核心教材、專業百科。
-
詞源與命名:
- 單詞 “amphidisc” 來源于希臘語:
- “amphi-” 意為“兩邊的”、“雙重的”。
- “diskos” 意為“圓盤”。
- 因此,“amphidisc” 直譯為“雙盤”,非常形象地描述了這種骨針兩端帶有圓盤的結構特征。來源:經典生物學詞源學著作(如《A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雖以鳥類為主,但詞根解析通用)。
-
分類學與古生物學意義:
- Amphidisc 是雙盤海綿綱最重要的鑒定特征和标志性結構。該綱海綿完全由這種類型的骨針構成其骨骼網絡。
- 雙盤海綿綱(Amphidiscosida)是玻璃海綿綱下的一個重要化石類群,繁盛于古生代(特别是石炭紀和二疊紀),在中生代早期滅絕。
- 在古生物研究中,發現和識别 amphidisc 骨針是鑒定雙盤海綿化石的關鍵依據。其形态、大小和細微結構(如盤的直徑、軸杆長度、盤緣是否有齒等)對于區分不同的屬種至關重要。來源:國際古生物協會(International Palaeontological Association)術語庫,古海綿動物學專著(如《Systema Porifera: A Guide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Sponges》)。
-
功能(推測):
- 作為骨骼支撐結構的一部分,amphidisc 的主要功能是支撐海綿體并加固其骨骼網絡。
- 兩端的盤狀結構被認為有助于錨定骨針在松軟的海底沉積物中,或者增加骨針之間的連接點,使骨骼框架更加穩固。來源:《無脊椎動物學》(Invertebrate Zoology)教材中關于海綿骨骼功能的論述。
Amphidisc 是一種具有兩端對稱盤狀結構的特殊骨針,是已滅絕的雙盤海綿綱動物的标志性微骨骼。它在古生物學中是鑒定該類群化石的核心依據,其名稱直接源于描述其獨特形态的希臘語詞根。
網絡擴展資料
"amphidisc"是一個由前綴"amphi-"和詞根"disc"組成的複合詞,主要用于描述特定生物結構:
-
基本含義
"amphidisc"指具有雙輪狀或雙盤狀結構的骨針(針狀礦物結構),常見于某些海綿動物的解剖學描述中。其核心特征是兩個對稱的圓盤或輪狀部分通過中軸相連。
-
詞源解析
- 前綴"amphi-"源自希臘語,意為"雙重的"或"兩邊的"
- 詞根"disc"來自拉丁語"discus",表示圓盤狀物體
- 整體可理解為"雙盤結構"
-
應用領域
該術語主要用于古生物學和海洋生物學領域,特指海綿動物骨骼中發現的微型矽質結構。這類結構在物種分類和化石研究中具有重要鑒别意義,例如在六放海綿綱(Hexactinellid)中較為常見。
注:發音為/ˈæmfɪdɪsk/,複數形式為amphidiscs。由于該詞高度專業化,日常英語中極少使用,相關文獻可參考海綿動物解剖學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的英文單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