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著名物理學家,相對論的提出者)
Winning the Albert Einstein Award is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in theoretical physics.
獲得愛因斯坦獎是在理論物理學能達到的最高成就。
Clockwise from top left is a collage of Richard Feynman, Albert Einstein and Ernest Lawrence.
從左上順時鐘方向依序為:理查德·費曼,艾爾伯特·愛因斯坦和歐尼斯特·勞倫斯。
Albert Einstein, the editor said, was dead.
編輯告訴他,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去世了。
Karen Hopkin reports Albert Einstein wins again.
Karen Hopkin報告稱愛因斯坦又赢了。
Albert Einstein failed his college entrance exam.
艾爾特·愛因斯坦沒考上大學。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以其開創性的科學理論和深刻的社會思想聞名于世。以下是關于該詞的詳細解釋:
科學成就與相對論
愛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狹義相對論,揭示了時間與空間的相對性,并推導出著名的質能方程 $E=mc$(能量等于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1915年,他進一步發表廣義相對論,提出引力是時空彎曲的效應,徹底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理解。這些理論為現代天體物理學和宇宙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光電效應與量子力學貢獻
愛因斯坦在1905年發表的論文中首次用光量子假說解釋光電效應,為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盡管他本人對量子力學的概率解釋持保留态度,但其研究推動了量子理論的發展。
社會活動與人道主義精神
作為和平主義者,愛因斯坦公開反對戰争與核武器擴散。1933年因納粹掌權移居美國後,他積極參與難民援助和公民權利運動,并籤署了《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呼籲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沖突。
學術地位與文化遺産
愛因斯坦的論文和手稿被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珍藏,其名字已成為“天才”的代名詞。1999年,《時代》雜志評選他為“世紀人物”,認可其對科學和人類文明的深遠影響。
注:參考資料來自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斯坦福大學哲學百科全書、大英百科全書、愛因斯坦文獻檔案館及《時代》雜志曆史檔案。
“Albert Einstein”是人名,指20世紀最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以下是關于他的詳細解釋:
身份與成就
愛因斯坦是德裔美籍科學家,因提出狹義相對論(1905年)和廣義相對論(1915年)徹底革新了人類對時空、引力等基礎物理概念的理解。他因發現光電效應定律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該研究為量子力學奠定了基礎。
标志性貢獻
社會影響與轶事
他因反對納粹迫害而移居美國,曾緻信羅斯福總統建議研發原子彈(曼哈頓計劃),但戰後積極倡導和平與核裁軍。其蓬松白發、吐舌照片和名言“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成為流行文化符號。
科學哲學觀
愛因斯坦堅信“上帝不擲骰子”,反對量子力學的概率解釋,晚年緻力于探索統一場論(未完成)。他的思想實驗(如追光實驗、升降機假想)至今被廣泛引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理論細節或生平故事,可查閱權威科學史著作或傳記(如《愛因斯坦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