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鉛泡铋礦;銀輝鉛铋礦
阿拉斯加石(alaskaite)是一種稀有的含鉛、銀和铋的硫鹽礦物,其化學式為Pb₆Ag₃Bi₁₁S₂₄。該礦物最早于20世紀初在阿拉斯加朱諾地區的銀礦脈中被發現,并以發現地命名。根據美國礦物學家協會(Minera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的礦物數據庫記載,其晶體呈細長柱狀或纖維狀集合體,金屬光澤明顯,摩氏硬度介于2.5-3之間。
在礦物學特性方面,阿拉斯加石屬于斜方晶系,密度高達6.8-7.1 g/cm³。根據《北美礦物學雜志》的專題研究,其典型産狀多與石英、方解石及黃鐵礦共生,形成于中低溫熱液環境中。工業應用中,該礦物可作為提取铋和銀的次要原料,但受限于儲量稀少,實際開采價值較低。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理文獻中“Alaskaite”偶爾被誤用于描述阿拉斯加地區的特殊地質構造,但這一用法未被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IUGS)正式采納。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在2021年發布的《稀有礦物報告》中特别強調,規範術語應嚴格區分礦物學命名與地理描述。
"alaskaite" 有兩種不同領域的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礦物學領域
指一種含銀、鉛、铋的硫鹽礦物,中文譯作銀輝鉛铋礦。其名稱源于美國阿拉斯加州(Alaska),可能與該礦物首次發現地或研究相關。這類礦物通常呈現金屬光澤,常見于多金屬礦床中。
地質學領域
在部分詞典中,"alaskite"(注意拼寫差異)被解釋為白崗岩,屬于花崗岩的淺色變種,主要成分為石英和長石,不含深色礦物(如黑雲母)。其英文名源于阿拉斯加地區的地質特征。
注意:兩者拼寫存在細微差異(alaskaite vs. alaskite),需根據上下文區分。若涉及礦物成分分析,通常指銀輝鉛铋礦;若讨論岩石類型,則可能指白崗岩。建議通過專業文獻或礦物圖譜進一步确認具體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