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恐怖主義組織領袖為拉登)
Like a snake backed into a corner, however, a weakened al Qaeda isn't necessarily less dangerous.
但是,就像一條被逼到角落裡去的蛇,“基地”在衰弱的同時危險性并不會必然隨之減少。
And Iraqi forces have taken the fight to al Qaeda, removing much of its leadership in Iraqi-led operations.
組織主動出擊,在伊拉克主導的行動中鏟除了其很多頭目。
As Self launches into his speech about Al Qaeda operatives, Oren asks him to turn his head while he opens a safe.
就在他胡謅關于他的基地陰謀時,歐倫要求他轉頭過去,他正要打開保險箱。
We will disrupt, dismantle, and defeat al Qaeda, while preventing Afghanistan from again serving as a base for terrorists.
我們将瓦解、撤除直至最後擊敗基地,同時避免*********再次成為恐懼分子的安全地獄。
al-Qaeda(基地組織) 是一個全球性的伊斯蘭極端主義恐怖組織,其名稱在阿拉伯語中意為“基地”或“方法/原則”。以下是關于該組織的詳細解釋:
名稱含義與起源
“al-Qaeda”直譯為“基地”,源于該組織成立初期在阿富汗建立的訓練營地和行動基地。它由沙特富商奧薩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于1988年蘇聯撤出阿富汗期間創立,最初旨在招募和訓練參加過抗蘇“聖戰”的阿拉伯志願者,并将他們組織起來進行全球性的“聖戰”活動。其核心意識形态是伊斯蘭極端主義中的薩拉菲派分支,主張通過暴力手段推翻被其視為“叛教者”的穆斯林國家政權,驅逐西方(尤其是美國)在中東的勢力,最終建立全球性的伊斯蘭哈裡發國。
意識形态與目标
基地組織的意識形态根植于對伊斯蘭教義的極端解讀,特别是對“吉哈德”(Jihad)概念的扭曲。它認為所有穆斯林有義務對“異教徒”和“叛教者”政權發動暴力“聖戰”。其主要目标包括:
組織結構與活動方式
基地組織最初采取層級化的集中指揮結構,由本·拉登及其核心領導層(舒拉委員會)做出重大決策。然而,在遭受國際反恐力量的持續打擊後(特别是2001年阿富汗戰争後),其結構逐漸演變為一個分散的網絡。它通過意識形态傳播(尤其是利用互聯網)吸引追隨者,并授權或鼓動世界各地的關聯組織和個人(如“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伊斯蘭馬格裡布基地組織”等)發動襲擊。其活動方式以策劃和實施大規模、高影響力的恐怖襲擊著稱,包括自殺式炸彈襲擊、劫持飛機、綁架、遊擊戰等,旨在制造最大程度的恐慌和國際關注。
主要襲擊事件與國際定性
基地組織策劃實施了多起震驚世界的恐怖襲擊,最著名的是2001年9月11日對美國本土發動的劫機撞樓事件(9/11事件),造成近3000人死亡。其他重大襲擊包括1998年美國駐坦桑尼亞和肯尼亞大使館爆炸案、2000年美國海軍“科爾”號驅逐艦爆炸案等。鑒于其暴行和威脅,聯合國安理會、美國國務院、歐盟等國際組織和主要國家均将基地組織及其主要分支列為恐怖組織。聯合國安理會1267委員會(現為ISIL[達伊沙]和基地組織制裁委員會)持續對其成員和相關實體實施制裁。
參考資料:
“al Qaeda”是阿拉伯語詞彙,中文譯為“基地組織”,其核心信息如下:
定義與性質
al Qaeda(阿拉伯語:القاعدة)是一個國際極端主義恐怖組織,成立于1988年,由奧薩馬·本·拉登領導。它以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為意識形态,主張通過暴力手段對抗西方國家及伊斯蘭世界的“異己”政權。
名稱來源與發音
曆史與影響
該組織策劃了2001年“9·11”恐怖襲擊,直接導緻美國發動阿富汗戰争。盡管本·拉登于2011年被擊斃,其分支仍活躍于中東、非洲等地,如“阿拉伯半島基地組織”(AQAP)。
組織結構
采用分散的“網絡模式”,通過資金支持、訓練營和意識形态傳播維系全球分支,而非傳統層級結構。
補充說明:部分文獻中可見不同拼寫(如al-Qaida、Al-Qa'ida),均指向同一組織。更多信息可參考國際反恐研究機構報告或權威新聞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