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声词。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痒如如把心不定,肚皮儿里骨轆轆地雷鸣。”
“骨辘辘”是一个汉语象声词,主要用于模拟物体滚动或连续声响。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与发音
拼音为gǔ lù lù,属于叠词结构,通过重复音节增强声音的节奏感。其核心意义是描述物体滚动或震动时发出的连续声响,如车轮转动、雷声闷响等。
文学与历史用例
该词最早见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原文用“肚皮儿里骨辘辘地雷鸣”形容饥饿时腹中响动,生动刻画了生理状态。这一用法体现了古汉语中象声词的形象化表达特点。
相关词汇扩展
类似结构的象声词还有“骨都都”(形容液体沸腾或气体喷涌声)、“骨骨农农”(低语声)等,均通过音节重复强化声音特质。
现代使用场景
现代汉语中,“骨辘辘”多用于文学描写或口语表达,例如形容石子滚落、空荡容器摇晃声等场景,但使用频率较低,属于相对生僻的拟声词。
总结来看,“骨辘辘”是一个具有历史渊源的象声词,其核心功能是通过声音模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尤其在古典文学中具有独特的修辞价值。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