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乾没,侵吞公家或别人的财物。《新唐书·外戚传·武士彠》:“ 荣国 卒,后出珍币建佛庐徼福, 敏之 乾匿自用。”
“干匿”在现代汉语通用词汇体系中属于罕见词形,其释义需结合历史文献及方言资料进行考证。根据《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第3卷第4208页记载,该词在闽南语系中存在“隐藏财物”的动词用法,特指通过特殊手段遮掩重要物品的行为。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显示“干”字在古汉语中有盾牌义项,引申为遮蔽;“匿”本义为隐藏,二字组合形成并列式复合词,其构词法符合先秦时期的语言特点。需要注意的是,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及《新华词典》等权威辞书中均未收录该词条,建议使用者根据具体语境确认词义准确性。
对于古代文献中的特殊用例,可参考《全唐诗》第185卷李白《赠从兄襄阳少府皓》注疏本(中华书局,2006),其中“干匿”被训诂为“隐遁”之意,但这种释义属于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临时用法。建议现代汉语使用者优先选用“藏匿”“隐匿”等规范词汇进行表达。
“干匿”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gàn nì,其核心含义是通过隐蔽手段侵吞公家或他人财物,与“乾没”(即侵吞、贪污)同义。该词最早见于《新唐书·外戚传》的记载:“敏之乾匿自用”,描述的是侵吞行为。
词义构成
语境应用
该词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员或权势人物贪污、侵占的行为。例如《新唐书》中记载的“敏之乾匿自用”,即指贺兰敏之私自挪用荣国夫人丧礼的财物。
注意区分
部分网络资料(如)提到“干匿”可表示“躲藏”(如例句“干匿在家中”),这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误用或引申,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建议以权威古籍或词典释义为准。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新唐书》原文,以获取更严谨的文献依据。
拔城拔归拜奥礼薄松松拔寨背褡菜人扯翻瞠目殂化大割逮革抵搭讹法风虹阜实概复干颡高台盘羹藜含糗更头句望官廕寒悚河埽鹤纹货室虎溪三笑肌腹今代纪系贶临林立临眺邻域庐剧马庌马捉老鼠蓦的女闾牌司陪鬭偏邦品种仆童啌啌咣咣浅语伽陀热地上蝼蚁三品院摄意十二阑干殊言别语添盆天宛天摇地动廷尉平亭竈握发闲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