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包扎。 唐 卢仝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红楼梦》第一○五回:“房地契纸,家人文书,亦俱封裹。”
(2).覆盖。 宋 曾巩 《雪咏》:“树木遍封裹,冈山助峥嶸。” 元 张昱 《石镜》诗:“天遣紫苔封裹后,等闲不许别人开。”
“封裹”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及用法:
包扎
指用布、纸等材料将物品包裹起来,起到保护或密封的作用。例如:古代寄送物品时需仔细封裹以防损坏。
覆盖
表示用物体遮盖某物表面,如积雪覆盖山峦、苔藓包裹岩石等自然现象。
具体场景
在古代文献中,“封裹”多用于描述物品的密封保存或自然景象的覆盖状态。例如:
引申意义
除字面含义外,该词还可隐喻“保护”或“隐藏”,如宋代曾巩《雪咏》中“树木遍封裹”,既描绘雪景又暗含自然庇护之意。
建议在文学或历史文本中遇到此词时,结合上下文进一步分析其具体指向。
《封裹》是一个汉字词汇,意为用封套封装、包裹物品或文件。
《封裹》由两个部首组成:封(封字的封)和裹(衣服的裹),共有13画。
《封裹》是现代汉语词汇,推测可能起源于古代制度中封存、封口文件或包裹物品的行为。
《封裹》的繁体字为「封裹」。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封裹》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具体需要查阅古代字典来确认。
1. 我们将文件封裹后寄送给顾客。
2. 请把这本书封裹好,保护好。
封信、封条、裹脚布、裹伤、包裹、封存
包装、罩、包裹
解封、揭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