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飞翔的野鸭。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体迅飞鳧,飘忽若神。” 唐 寒山 《诗》之六:“欲验飞鳧集,须徵白兔游。” 清 刘泽湘 《过西山辟支生墓》诗:“叩角谁賡 宁戚 歌,飞鳧莫辨 王乔 舃。”
(2).犹飞凫舃。 唐 吴筠 《酬叶县刘明府避地庐山言怀诒郑录事昆季苟尊师兼见赠之》诗:“从此罢飞鳧,投簪辞割鸡。”
(3).箭名。《初学记》卷二二引《太公六韬》注:“飞鳧,矢名。”
(4).借指轻舟。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 屈原 投 汨罗 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檝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鳧。” 唐 王勃 《三月上巳祓禊序》:“或昂騏驥,或泛飞鳧。”
“飞凫”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典词汇,其解释需结合文学与历史语境,具体如下:
这是“飞凫”最基础的释义,常见于诗词中,用以描绘自然景象或比喻迅捷轻盈的姿态。例如:
“飞凫舃”是古代典故,传说东汉县令王乔有神术,能化鞋为凫,乘之往返京师,后引申为官员行迹或仙术代称。如:
古代箭矢种类繁多,“飞凫”为其中一种,见于《太公六韬》注:“飞凫,矢名”,可能与箭速快如飞鸟有关。
因凫鸟常贴近水面飞行,古人以“飞凫”比喻轻快的小船。例如:
“飞凫”在文学中常被赋予超脱尘世的象征意义,如吴均《与朱元思书》提及“飞凫”与“飞鸿”并列,暗喻自由与高远志向。
“飞凫”一词涵盖自然物象、神话传说、军事器械等多重内涵,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若需进一步考证文献,可参考《洛神赋》《太公六韬》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