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地主阶级的意思、地主阶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地主阶级的解释

(1) [landocracy;the landlord class]∶通过占有土地剥削他人劳动并取得优越地位或权力的阶级

(2) [squirearchy]∶土地拥有者阶级,尤指有政治势力者

详细解释

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或只有附带劳动,依靠剥削农民为生的阶级。其剥削手段主要是收取地租。 毛6*6*《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 中国 ,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其生存和发展,是附属于帝国主义的。”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地主阶级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地主阶级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以土地占有为核心特征的统治阶层。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定义,其指"在封建社会中占有土地,依靠剥削农民地租为生的阶级"(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该阶级的形成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至明清时期发展至顶峰。

核心特征包含三个方面:首先通过地契制度占有大量耕地,其次建立以佃租制为核心的剥削体系,最后掌控基层社会的宗法权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指出,清代约60%的耕地集中在地主阶级手中(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代土地制度研究》)。

该阶级的社会职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维系农业生产组织,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另一方面通过高额地租(通常达收成的50%-70%)加剧社会矛盾。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显示,民国时期苏南地区地主年均收益率达土地估值的12%-15%(来源:《近代江南经济史》)。

中国共产党在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通过土地重新分配彻底瓦解了这一存续2000余年的阶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土改运动共重新分配约4700万公顷耕地(来源:《新中国土地改革档案汇编》)。

当代学术研究强调,地主阶级研究应置于具体历史语境,既要批判其剥削本质,也要客观评价其在传统农业技术传承、地方治理等方面的历史作用(来源:《中国社会史研究》2023年第2期)。

网络扩展解释

地主阶级是封建社会中占有土地并通过剥削农民获取经济利益的统治阶级。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地主阶级指在封建社会掌握土地所有权,依靠地租剥削农民为生的社会群体。他们通过控制土地资源,无偿占有农民劳动成果,形成以土地为核心的生产关系。

二、主要特征

  1. 经济剥削
    以地租为主要剥削形式(实物、劳役、货币地租),辅以雇工、高利贷等手段。
    例如:中国封建地主常收取高达50%的粮食产量作为地租。

  2. 政治特权
    掌握国家政权,通过法律和暴力手段维护剥削制度。部分特权阶层(如世族地主)还享有免税、荫庇亲属等特殊权利。

  3. 社会地位分化
    分为世族地主(享有政治特权)和庶民地主(中小地主),后者常受豪强欺凌又剥削农民。

三、历史地位

四、现代语境中的延伸

该词现也用于比喻通过垄断关键资源实施剥削的特权群体,如“知识地主阶级”“数据地主阶级”等。

提示:以上内容综合了词典定义、历史研究及社会分析,如需完整学术论述可查阅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敖详巴结兵团藏器待时朝鷄诚亮弛拙此事体大大从大岳典法多话娥姜水奉申贺敬符兆跟步鹳鹄灌醉汗溶溶合化赫烜毁訾界碑继继绳绳纪念品寄纸蠲痾遽宁可读性连船连纤栊槛密谏冥心模剽木荐披锦谱气擒获趣寄羣司三番两次森森芊芊姗谤圣贤市吏树根头水北山人饲喂绦绳跳蹋微嫌委异问龟文舞吴练无伦仙峰寺相晤欣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