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的笃班的意思、的笃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的笃班的解释

清 末在 浙江 嵊县 一带的山歌小调基础上,吸收绍剧等剧目、曲调、表演艺术而初步形成的一个戏曲剧种。后来进入 上海 ,称为绍兴文戏,1942年起改称越剧。 许杰 《的笃戏》一:“县党部书记长的夫人 张太太 ,决定要看的笃班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的笃班,又称“小歌班”或“绍兴文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越剧的早期称谓与演出形式,主要流行于浙江嵊县(今嵊州市)一带。其名称源于表演时伴奏乐器中特有的打击乐声响“的笃”声,具有鲜明的地域与艺术特征。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名称由来与艺术特征

  1. 名称来源

    “的笃班”得名于其伴奏乐器中的鼓板敲击声。早期演出以简单的鼓、板伴奏为主,板声清脆作响“的”,鼓声沉稳应和“笃”,二者组合形成节奏鲜明的“的笃”声,成为该剧种的标志性音响符号,故民间俗称“的笃班”。

  2. 表演形式

    初期表演形式朴素,演员多为男性(后发展为女班),唱腔以【呤哦调】为基础,伴奏仅用鼓板,无丝弦乐器,凸显“一鼓一板”的简约风格。表演内容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或生活故事,语言采用嵊州方言,贴近百姓生活。


二、历史演变与剧种发展

  1. 起源与传播

    的笃班形成于清末民初(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浙江嵊县一带的曲艺“落地唱书”发展而来。1906年,嵊县艺人首次登台演出《十件头》《倪凤扇茶》等剧目,标志着越剧的诞生,初期即称“的笃班”。

  2. 向越剧的转型

    20世纪20年代后,的笃班吸收京剧、绍剧等表演元素,引入丝弦伴奏,并以上海为中心扩大影响。1938年,以袁雪芬为代表的艺人推动改革,正式定名“越剧”,艺术形式逐渐成熟,脱离早期简陋形态。


三、文化意义与学术界定

  1. 戏曲史定位

    的笃班被视为越剧的雏形阶段,反映了中国地方戏曲从乡土曲艺向舞台剧种演进的过程。其名称记载于《中国戏曲志·浙江卷》《越剧史话》等权威文献,是研究越剧起源的核心概念。

  2. 方言与民俗价值

    作为嵊州方言艺术的载体,的笃班保留了浙东地区的语言特色与民俗叙事模式,如《梁祝》《碧玉簪》等经典剧目的早期版本均源自此时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重要样本。


参考资料

  1. 《中国戏曲志·浙江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7年.
  2. 《越剧史话》,蒋中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网络扩展解释

的笃班是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县(今嵊州)的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其发展历程和特点如下:

  1. 起源与形成
    的笃班诞生于19世纪末,以当地山歌小调为基础,吸收了绍剧的剧目、曲调和表演艺术。初期表演形式简单,伴奏仅用竹板敲击“的笃”声,因此得名。

  2. 发展与名称演变

    • 20世纪初进入上海后改称“绍兴文戏”,演出内容逐渐丰富,角色分化为男班和女班。
    • 1942年正式定名为“越剧”,成为全国性剧种。
  3. 艺术特点
    早期以“落地唱书”为表演形式,剧目多改编自民间故事和传统戏本,唱腔质朴,注重方言韵律。

  4. 文化影响
    的笃班作为越剧的前身,对江南戏曲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其名称“的笃戏”至今仍被用于指代传统越剧表演风格。

资料来源:综合自汉典、沪江词典等权威解释。

别人正在浏览...

闇钝闇奸傲听百花争妍白柘卞庄子傧从膊子缠臂金长发醇深惮惮大少等慈瞪眉瞠眼定立东摇西摆短矲堕罗犀丰膺否道改流感应电流寒灰更然煇烁火叉家给奬説角逐场抗烈康裕亮光良能里俗楼船渺不足道妙象密簇冥一蟠桃胜会砲凤烹龙乾构泣露侵斥青龙头祈澍任身善状实音双红名帖舒急堂房痑痑特警通论涂柑五戎呜嘬峡门犀角烛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