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单丝不成綫的意思、单丝不成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单丝不成綫的解释

见“ 单丝不成线 ”。

专业解析

“单丝不成线”是一句源自中国古代的谚语,字面意思是“一根丝无法成为一条线”,比喻个体力量薄弱,难以独立成事,强调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用法及文化内涵:


一、核心释义

  1. 字面含义

    “单丝”指单独的丝缕,“线”由多股丝捻合而成。单根丝纤细易断,无法直接作为“线”使用,需多丝合捻才坚韧可用。

  2. 比喻义

    比喻个人力量有限,需依靠集体合作才能成功。如《红楼梦》第五十六回:“单丝不成线,独树不成林”,强调个体需融入群体方能成事。


二、结构分析与语法特征


三、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

  1. 集体主义价值观

    谚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对群体力量的推崇,与儒家“和合”思想相通,如《礼记》言“众志成城”。

  2. 辩证思维

    暗含“量变到质变”的哲学观:个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质)方可转化功能。


四、权威词典释义参考

  1. 《汉语大词典》(第2版)

    “单丝不成线:一根丝搓不成线。比喻个人力量单薄,难把事情办成。”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3卷,页124)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比喻单独一个人的力量不能成大事。”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6年,页258)

  3. 《中华谚语大辞典》

    “强调个体力量有限,须依靠集体协作方可成功。”

    (来源:中华书局,2011年,页89)


五、经典文献用例


六、同义谚语拓展

  1. 独木不成林:强调个体无法支撑整体。
  2. 众人拾柴火焰高:突出集体协作的增效作用。
  3. 孤掌难鸣:典出《韩非子》,喻势单力薄难以呼应。

“单丝不成线”以纺织工艺为喻体,凝练传递了中国文化中“重协作、轻个人”的集体智慧,至今仍广泛用于教育、管理等领域,警示个体需融入群体方能发挥价值。其生命力源于对人类社会合作本质的深刻洞察。

网络扩展解释

“单丝不成綫”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来源信息解析如下:

一、基本含义

该成语字面意思是“单根丝线无法成为绳索”,比喻个人力量单薄,难以成事,强调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二、详细解释

  1. 核心寓意
    通过丝线需多股拧成绳的比喻,说明个体力量的局限性,需依靠团结协作才能达成目标。例如《水浒传》第四九回提到:“单丝不成线,孤掌岂能鸣”,体现孤立无援的困境。

  2. 延伸用法
    常与“独木不成林”连用(如《红楼梦》第五十六回),进一步强调群体力量的重要性。

三、出处与演变

四、使用场景

五、相关成语

如需了解更完整的文学引用或历史故事,可参考《水浒传》《红楼梦》等原著片段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别人正在浏览...

按证百衲琴剥除伯劳蚕眉草驴寸步不离怠惰大爵甸燎独悟发闷搞活经济噶厦钩釽挂灯结彩函件好在河海清宴鸿宝偟偟讙趣画片僭差脚尖交龙锦节纪杰智锦纕匡咏拦禁连云港例规厘举沦昧末丽摹袭弄痴人泣麟悲凤弃戮轻死重气青油灯求友姗诮嗜酒成性帨巾思蒓宿谷贪惏讨羹饭淘换通吃外加无口诗令武秀才翔儛嚣陵瑕瑜互见蟹户些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