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时北方农民自发的耕作互助组织。 元 王祯 《农书》卷三:“其北方村落之间,多结为锄社。以十家为率,先锄一家之田,本家供其饮食,其餘次之,旬日之间,各家田皆锄治。自相率领,乐事趋功,无有偷惰。间有病患之家,共力助之,故苗无荒秽,岁皆丰熟。秋成之后,豚蹄盂酒,递相犒劳,名为锄社,甚可效也。”
锄社是元朝初期北方农村地区自发形成的耕作互助组织,具有以下特点:
组织形式 通常以十户农民为一组,通过自愿结社的方式开展协作。成员间轮流为各家提供耕作帮助,受助家庭需承担当天的饮食供应。
运作机制 按固定顺序依次为每户锄田,旬日之内即可完成所有成员的农田耕作。这种集中劳力的方式显著提升了耕作效率,如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农书》中记载:"旬日之间,各家田皆锄治" 。
互助性质 特别关照患病或困难家庭,"共力助之"确保农田不荒废。秋收后成员通过"豚蹄盂酒"(酒肉犒劳)的形式进行集体庆祝,维系社区凝聚力。
历史意义 作为早期农业合作模式,既保障了粮食生产("岁皆丰熟"),又培养了农民"乐事趋功"的积极劳动观。该组织后被官府效仿,成为元代劝农政策的重要参考。
该词在古文献中多与农耕活动相关,如辛弃疾词作中提到的"锄社"即指这种协作形式。现代方言中已鲜少使用,主要作为研究古代农村社会形态的重要史料。
《锄社》是一本由鲁迅创作的小说集,其中包含了多个短篇小说,以揭示社会现象和探讨人性问题为主题。
《锄社》的拆分部首是钅和辶,共有13个笔画组成。
《锄社》一书最初发表于1923年,是鲁迅在20世纪初期以革命文学的形式所创作的。他通过小说中的形象和情节,卓有批判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弊病和人们的悲惨遭遇。
《锄社》的繁体字是「鋤社」。
在古代汉字中,「锄社」这个词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只是在字形上稍有变化。
他在《锄社》中写到了社会底层人们的悲惨遭遇。
《锄社》可以组成其他词汇,例如「锄强扶弱」、「社会」等。
《锄社》的近义词有「锄穷扶弱」、「揭露社会问题」等。
《锄社》的反义词可以是「慈善助人」、「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