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重午的意思、重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重午的解释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旧时称端午。也作“重五”

详细解释

指重五。 宋 李之仪 《南乡子·端午》词:“小雨溼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宋史·刘温叟传》:“明年重午,又送角黍、紈扇。” 清 王应奎 《箬包船纪事》诗:“重午暨中秋,庙门搴灵旗。”参见“ 重五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重午(chóng wǔ)是汉语中对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古称,其含义可从字源、民俗及文化演变三方面解析:


一、字源释义

  1. “重”与“午”的涵义

    “重”表重复、重叠;“午”为地支第七位,对应农历五月(午月)。因五月初五为双重“五”日,故称“重午”或“重五”。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午”为“啎也,五月阴气逆阳,冒地而出”,暗合阴阳交替的节气特征。

  2. 时间指向

    古代以干支纪年,“午月”即五月,初五为“午日”,双午叠加称“重午”,明确指向端午节的日期。


二、民俗文化内涵

  1. 驱邪避疫

    古人认为五月阳气极盛易生疫病,遂形成挂菖蒲、饮雄黄酒等习俗。《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2. 龙舟竞渡

    南朝梁代宗懔记载:“是日竞渡,采杂药。” 后与屈原传说结合,成为纪念活动。北宋《东京梦华录》详述宫廷“重午”龙舟盛况。

  3. 饮食象征

    角黍(粽子)为祭奠屈原的节令食品,西晋周处《风土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三、名称演变与文化传承

  1. 别称关联

    “重午”与“端阳”(午月为阳气之端)、“天中节”(五月五日太阳居中天)等别称并存,反映古人对自然节律的认知。

  2. 文献传承

    南宋《梦粱录》记:“五月五日天中节,又曰‘重午’。” 明清方志多沿用此称,如《万历嘉兴府志》载“重午作龙舟竞渡”。

  3. 现代意义

    作为端午节古称,“重午”承载了避秽、敬祖、团结等文化基因,2009年“端午节”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强化其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来源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宗懔《荆楚岁时记》(湖北人民出版社注释本)
  3.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华书局校注本)
  4. 周处《风土记》(辑录于《玉函山房辑佚书》)
  5. 陈元靓《岁时广记》(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6. 吴自牧《梦粱录》(浙江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7. 《万历嘉兴府志》(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
  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官网(ich.unesco.org

网络扩展解释

“重午”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含义

  1. 指代端午节
    这是最常见的用法,指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因“午”在干支中属阳火,五月初五为“双午”,故称“重午”或“重五”。例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屈原投江殉国的日子。”

  2. 古语中的时间概念
    少数资料提到“重午”可指正午时分,或比喻事情的关键时刻(如),但此用法较为罕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二、历史与文化背景

三、其他名称与关联

端午节在不同地区或文献中也被称为“端阳节”“浴兰节”“女儿节”等。

四、发音与结构

现代语境中,“重午”主要指端午节,建议优先采用此释义;其他含义需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或历史文献(如、6)。

别人正在浏览...

白玉石板瓦宝绶炳赫兵械不须産母痨成不的穿荆度棘传旨村夫俗子促拍奠基石东邦風質氛曀敷华富重嘎巴溜脆拱肩贵末规天化行扈侍江元镜子窘慴极塞积祉开方糠糟刻溪连亘隆冱笼鞋蛮虏茅菅麋至墨绖凝坐牛马墙綦连青徼轻利青苹秋穑确质单老生货实收台台铁殳厅头托喻歪惫吻合无名指武偃文修下牢亵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