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由古袍演变成的一种礼服。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宫人披袄子》:“盖袍之遗象也。 汉文帝 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多以五色绣罗为之,或以锦为之,始有其名。”
(2).指披风。《金6*瓶6*梅词话》第四六回:“你身上穿的不单薄?我倒带了箇绵披袄子来了。”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披袄子汉语 快速查询。
“披袄子”是一个具有历史演变和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指穿在外层的上衣,通常为夹层或棉质,用于御寒。例如明代文献记载:“公受珠,纳所著披袄中,纫之”(《记王忠肃公翱三事》),此处“披袄”即为外穿衣物。
起源与形制
功能演变
五代时期延续了袍服的遗风,如唐代宫廷中曾出现金银泥装饰的云鹤纹披袄子,武则天时期则以赭黄罗配银泥袄子用于日常起居。
“披袄子”主要指外穿御寒的上衣,历史中兼具礼服与日常服饰功能。若需进一步考证细节,可参考《中华古今注》《金瓶梅词话》等古籍。
披袄子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指的是一种外套或上衣。它通常是用来保暖或防寒的衣服。
披袄子这个词可以拆分为“⻏”(衣)和“⺮”(毛)两个部首,并且总共有13个笔画。
披袄子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离骚》一书中,但是具体的来源并无明确记载。繁体字中,披袄子的写法为「披襖子」。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披袄子的写法可能会稍有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披袄子的写法为「披襖子」,其中「襖」是衣物的一种。此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中,披袄子的写法也可能有所变化。
1. 他妈妈为他做了一件厚厚的披袄子,让他在寒冷的冬天里保暖。
2. 我的披袄子是手工织成的,非常舒适而且暖和。
披风、袄服、袄衣、袄裳。
外套、大衣、上衣。
内衣、贴身衣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