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棉花疮的意思、棉花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棉花疮的解释

即梅毒。 清 李渔 《意中缘·奸囮》:“﹝ 黄天监 ﹞当初原是富家子弟,只因嫖兴太高,惹了一身棉花疮。”参阅 明 陈实功 《外科正宗·杨梅疮总论》。参见“ 梅毒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棉花疮,是汉语古籍中对一种传染性疾病的俗称,特指梅毒(Syphilis)。这个名称主要流行于中国明清时期及以后的文献中,因其病症特征而得名。

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核心定义与所指疾病: “棉花疮”并非现代医学标准术语,而是梅毒在中医古籍和历史文献中的一个形象化别称。它指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在明代中后期,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该病被认为从海外传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并逐渐在内地蔓延。陈司成所著的《霉疮秘录》(1632年)是现存最早的中医梅毒学专著,其中详细记载了此病的症状、传播和治疗方法。

  2. 命名由来(特征描述): 其名称“棉花疮”源于该病在皮肤上表现的典型皮损形态。梅毒二期常出现多种皮疹,其中一种疹子表现为表面覆盖有类似棉絮状的白色或灰白色鳞屑或薄膜,外观蓬松、柔软,如同棉花覆盖在疮面或皮肤上。这种直观的形态特征促使民间和医家将其形象地称为“棉花疮”。清代官方医学典籍《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在论述杨梅疮(梅毒的另一个主要别名)时,也包含了类似“棉花疮”症状的描述。

  3. 历史背景与别名: 梅毒在传入中国后,因其症状复杂多样,在不同时期和文献中还有多种其他俗称,如“广疮”(因最早在广东等沿海地区流行)、“杨梅疮”(因后期皮损可呈结节状,形似杨梅)、“霉疮”、“秽疮”、“时疮”等。“棉花疮”是其中侧重于描述皮损外观特征的一个名称,强调了疹面覆盖物的质感。

  4. 现代对应病名: 在现代医学中,“棉花疮”所指的疾病明确为梅毒(Syphilis)。这是一种由苍白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其病程复杂,可分为一期、二期、潜伏期和三期(晚期),可累及皮肤、粘膜、骨骼、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多个器官。

权威参考来源:

“棉花疮”是明清时期中医文献对梅毒的别称之一,其命名源于该病二期皮疹表面覆盖的白色鳞屑或薄膜,状似棉花附着于疮面。它反映了古人对该疾病典型症状的直观观察和形象描述。现代医学已明确其病原体和病理,统一称为梅毒(Syphilis)。

网络扩展解释

“棉花疮”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根据具体使用场景区分:

一、医学定义(主要含义)

指梅毒的别称,属于性传播疾病。

  1. 病因: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通过性接触、血液或母婴传播。
  2. 症状:早期表现为外阴硬下疳(溃疡)、淋巴结肿大;后期可出现皮肤斑疹(杨梅斑)、溃烂(翻花杨梅)等典型病变。
  3. 治疗:青霉素为首选药物,需遵医嘱规范治疗。

二、成语/俗语含义

比喻柔弱易损的状态,多用于文学描述。

三、其他误用情况

部分资料混淆为荨麻疹()或褥疮(),但缺乏广泛医学支持,可能为民间误称。


注意:若涉及实际病症,需及时就医确诊,避免延误治疗。梅毒可通过规范抗生素治疗痊愈,但需严格遵医嘱完成疗程。

别人正在浏览...

包法利夫人碑泪玻璃动物园博学审问苍翠臭不可当除根断席凡卉反是繁约反櫂岪蔚附学生员耕田歌梗玩苟随骨朵儿过礼花藟黄丸火并价钱激亢瘠墨衿服楞头磕脑流愒六署龙睛凤颈轮睛鼓眼陆詟水栗慢慢悠悠目击能者多劳泼寒胡戏洽穆千斤使秋物森映杀厉觞絃厦子识者收阴搜拿索子汤爆肚贪图安逸通信班猥役温敏雾鬟无节制无师自通小项稀里糊涂细马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