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脊梁骨。比喻不正当,不规矩。《西游记》第三六回:“ 三藏 听言,心中暗道:‘可怜啊!我弟子可是那等样没脊骨的和尚。’”《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只教你领了他去,如何做出这等没脊骨事来?”《儒林外史》第四回:“他没脊骨的事多哩!”
“没脊骨”是一个汉语俗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该词字面指“没有脊椎骨”,实际比喻人的行为或品格存在缺陷。根据权威释义,主要包含两层内涵:
词语由否定词“没”与象征支撑的“脊骨”组成,前者表否定,后者借人体骨骼比喻人的道德支柱。这种借代手法常见于汉语俗语,如“没脊梁”与之同义。
明清小说中频繁出现该词强化人物形象:
现代多用于口语中批评两类行为:
注意:该词属于负面评价用语,实际使用需注意语境。如需更完整例证,可查看《汉典》或《儒林外史》原文。
《没脊骨》这个词是指一个人没有骨气、没有坚定的原则和立场。它来自于一种形容动物的词语“没脊背”,指那些没骨气、态度软弱的动物。
拆分部首和笔画:没(一、丿)脊(⺼、竖折钩、一)骨(⺼、二)。
来源:《没脊骨》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作品《自题诗二首》中,原诗为:“江山有争持,逢虎避猛虎。 运乖皮骨软,没脊不打师。” 意思是指那些运气不好,骨头软弱的人不敢反抗,只会逃避。后来,这个词逐渐传播开来,并在口头语中广泛使用。
繁体:沒脊骨
古时候汉字写法:无脊骨
例句:他这个人真没脊骨,别人一说几句就能把他说服。
组词:脊骨、骨气、坚定、立场。
近义词:软弱、懦弱、胆小。
反义词:有骨气、坚强、果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