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冒通过。度,通“ 渡 ”。《唐律疏议·卫禁·不应度关而给过所》:“即将马越度、冒度及私度者,各减人二等。”
“冒度”是一个古代法律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指假冒身份通过关卡或边界。其中“度”通“渡”,意为跨越、通过()。
词义解析:
法律出处: 该词出自唐代法典《唐律疏议·卫禁》,原文提到:“即将马越度、冒度及私度者,各减人二等。”即对非法越关行为(包括越度、冒度、私度)按情节轻重处罚()。
语境关联: 古代关卡制度严格,需凭“过所”(通行证)通关。“冒度”属于伪造凭证或身份的行为,与“越度”(强行越关)、“私度”(偷渡)并列()。
如需进一步了解唐代法律中的具体条文,可参考《唐律疏议》相关章节()。
冒度(mào dù)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敬称对方。它常常用于表示对长辈、师傅、受人尊敬的人称谓。
冒度的部首是冖(mì),由四画组成。
冒度的总笔画数为十三画。
冒度一词起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在古代的写作和书信中,冒度被广泛使用。
繁体字“冒度”的写法为「冒度」。
在古代,冒度的写法略有不同,像繁体字一样,它采用了「冒度」这个字形。
1. 子弟们要尊敬长辈,向他们说:“冒度!”
2. 弟子拜见师傅时,要恭敬地说:“冒度,请教!”
1. 冒度者:敬称对方的人。
2. 冒度礼:向长辈或受尊敬的人表示敬意的礼仪。
1. 惟命是听:表示对长辈或上级无条件服从。
2. 敬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重视。
不敬:表示对对方不敬或不尊重。
【别人正在浏览】